重庆通报化妆品不良反应报告4396例,药监部门提醒
本报重庆讯(记者刘文新)重庆市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日发布通报称,2018年全市共收到化妆品不良反应报告4396例,比上年同期增长8.78%。该局通过对化妆品不良反应的监测评价,对消费者科学选择和安全使用化妆品提出建议。
通报称,重庆市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体系由重庆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区县市场监管局和监测哨点三级组成,384家监测哨点覆盖全部区县。从消费人群看,女性、中青年人仍是化妆品消费的主要群体。从所涉化妆品类别看,以非特殊用途化妆品为主,占87.67%,其中,护肤类占86.48%,其次为美容修饰类和发用类;使用特殊用途化妆品的占12.33%,排名前三的分别为防晒类、祛斑类和染发类。从购入渠道看,产品来源以商场、网购为主,分别占29.09%、27.34%,其中网购来源报告的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接近商场来源报告的占比。从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看,初步诊断以化妆品接触性皮炎为主,占85.93%;主要发生部位为面部,占81.64%,其次为头皮和颈部;自觉症状主要是瘙痒、灼热感、紧绷感等。
据重庆市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人员介绍,导致化妆品不良反应的原因,一方面来自化妆品本身,产品配方可能含有酒精、香精或芳香的植物提取物等成分,皮肤对配方中某种成分或成分组合过敏;另一方面,化妆品使用者的个体差异也是重要因素,使用了不适合自己皮肤类型的产品有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此外,使用了过期产品或使用方法不当等也可能造成不良反应。因此,建议消费者选购化妆品前,应该对自己的肤质和发质有一定了解,在选择化妆品时要注意查看产品配方中是否含有可致自身皮肤过敏的成分。
网购渠道化妆品在不良反应报告中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消费者在享受网购便利的同时,也应注意防范风险。重庆市药品监督管理局提醒消费者,网购化妆品要选择正规合法的电商平台,仔细查看产品标签和资质证明,注意索要发票和保存电子购物凭证。此外也特别提醒消费者,化妆品不是药品,不具有治疗皮肤疾病的功效,消费者在选择化妆品时需保持理性,不要对产品有超出化妆品范畴的功效期许,更不要相信虚假夸大宣传。
儿童如何安全使用化妆品是妈妈们普遍关注的问题。重庆市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人员表示,对于儿童化妆品,监管部门有更谨慎的产品配方安全考量,产品所使用的原料都要求安全性较高,并且必须通过针对儿童使用的安全风险评估,才能投放市场,在日常监管中也把儿童化妆品作为重点品类。需要提示家长注意的是,儿童应该在成人监护下使用适用于儿童的化妆品,不要让儿童随意使用成人化妆品。同样,对于宣称可治疗儿童湿疹等皮肤病的化妆品不要轻信。
重庆市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人员表示,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是化妆品上市后安全监管的重要手段,是化妆品全生命周期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局将进一步加强监测体系和监测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安全风险防控水平,为安全用妆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