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9年四季度,对银行业违规涉房贷款“乱象”的处罚丝毫没有放松。据统计,仅在10月8日至12日5个工作日,各级银保监系统就对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等银行业机构及从业人员共开具62张罚单,合计罚没金额超2500万元,共有31名相关人员受到行政处罚,信贷审查不严、涉房贷款违规等乱象成为监管关注的重点。
2019年是“严监管”强度持续巩固深化的一年,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前三季度,银保监会机关、各地银保监局以及各地银保监分局针对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等银行业机构及从业人员共下发了约2530张罚单,合计罚没金额约6.8亿元。值得注意的是,涉房贷款罚单数量增长且罚金大幅增加,在百万级罚单中近三成涉及涉房贷款违规。
进入10月以来,监管部门针对银行业下发多张罚单,金额达超百万元的大额罚单更是频繁涌现。从罚单数量来看,10月8日至12日5个工作日内,银保监会机关共开出了6张罚单,罚款200万元;银保监局本级共开出了21张罚单,罚款2040万元;银保监分局本级共开出了35张罚单,罚款330万元。合计共开出62张罚单,罚款2570万元。
7张百万级罚单的“出炉”剑指银行业信贷审查不严、涉房贷款违规等乱象。比如,北京银保监局、浙江银保监局均开出百万级罚单,兴业银行北京分行、浦发银行北京分行、富阳农村商业银行被“点名”,3家银行的违规事项中均包括涉房贷款违规。其中,兴业银行北京分行因违规向房地产开发企业提供融资、违规通过同业投资规避监管指标等问题,被北京银保监局责令改正,并给予合计600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浦发银行北京分行因存在资金监控不到位导致信贷资金违规用于投资及购房等被北京银保监局责令改正,并被罚款290万元。
今年以来,银保监会密集发文,多方面围剿违规资金“输血”房地产。在8月初下发对32城房地产业务专项检查通知后,8月30日银保监会再度发文强调地方中小银行机构存在违规为“四证”不齐房地产项目提供融资等问题。9月11日,中国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肖远企表示,调整信贷结构是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当前监管部门着力压降通过表外资金违规绕道“输血”房地产的行为。
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指出,下一步将继续推动银行保险机构持续健全公司治理,强化内部控制机制建设,督促银行保险机构董事会、高级管理层有效、规范履职,全力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表示,房地产金融调控将继续从三个方面实施:一是收紧银行信贷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二是收紧资金借助信托等渠道进入房地产项目;三是收紧个人住房贷款条件、额度,提高贷款利率,并严控个人消费贷款、信用卡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
“监管思路将依旧保持防风险的高压态势。”苏宁金融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何南野分析认为,虽然近两年监管部门出台了诸多政策、花了不少功夫集中整治金融乱象,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来自内外部的风险防范压力依旧巨大,未来,严监管预计将依旧成为主旋律。
在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工程系教授刘澄看来,任何规范在初期开始都会经历一段不适应期,这样就导致商业银行要进行自我改革,改变多年形成的规章制度,从而加强监管。久而久之,这种严监管就会变成金融机构的自觉行为,这种规范一旦坚持下去就形成了习惯,这样企业就度过了监管的“阵痛期”。 (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