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近年来,糖尿病发病呈低龄化和高发性趋势
别以为年少就不得糖尿病
作者:孙燕明
图片


    ■本报记者 孙燕明
  11月14日,是第13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防控糖尿病,保护你的家庭”。妇幼健康研究会妇女儿童肥胖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内分泌与代谢病分会肥胖学组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西院内分泌科主任高珊教授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患者人群呈现低龄化和发病逐渐升高的特征。由于静坐少动的生活方式和肥胖患者增多,儿童青少年糖尿病前期及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不仅严重损害了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而且给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了严重负担。
  “小糖人”每年发病率增长超过14%
  中国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小糖人”的发病率达到6/10万,且每年发病率增长超过14%。
  儿童患糖尿病多为1型,又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主要与遗传有关,表现为患者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需要终生使用外源性胰岛素来控制血糖。
  而2型糖尿病存在多种病因,高脂饮食、体力活动减少、营养过剩、肥胖等多种因素,都会使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升高,最典型的是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代谢异常。
  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发布的专家共识,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肾病、高血压、脂代谢异常、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并发症。
  医学界认为,在超重并有2项或2项以上其他糖尿病危险因素的儿童和青少年中,包括一级或二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病史,胰岛素抵抗相关临床状态,母亲妊娠期糖尿病史,应考虑筛查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对于糖尿病前期人群,需同时筛查并治疗可改变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包括血脂、血压的检测和控制。
  生活方式干预可有效防治糖尿病
  “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需要长期应用胰岛素治疗,生活方式干预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要手段。”高珊强调,对于糖尿病前期和高危患者,更应强调生活方式干预以有效降低发病率。糖尿病患者及高危人群应接受个体化的医学营养治疗以达到治疗目标,包括对患者进行个体化营养评估诊断,制定相应的营养干预计划,以便在保证儿童青少年正常生长发育的前提下,纠正已发生的代谢紊乱,减轻胰岛β细胞负荷,从而延缓并减轻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每天饮食对于控制血糖至关重要。”高珊表示,儿童青少年患者每日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应占 50%至60%,主要来自于全麦粉、荞麦、粉丝、黑米、粟米、蔬菜、水果、豆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饮食应符合中国居民膳食推荐摄入量,应避免含糖饮料的摄入,减少含蔗糖食物的摄入。
  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患者膳食总脂肪的摄入以每天占总能量的25%至30%为宜,同时应增加植物脂肪占总脂肪摄入的比例,限制饱和脂肪酸与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不应超过供能比的10%。
  她进一步分析说,肾功能正常的糖尿病患者,蛋白质摄入量应占总能量的20%左右。膳食纤维可改善餐后血糖代谢和长期糖尿病控制,谷物膳食纤维还可增强胰岛素敏感性。糖尿病患者如无维生素缺乏,常规大量补充维生素并无益处。
  运动也是一个重要治疗手段,坚持每天锻炼30分钟以上,最好达到每天60分钟的中到高强度运动,可多采用玩耍和体育运动相结合的方式。心肺功能异常、严重高血压或严重高血糖代谢不稳定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运动,避免剧烈运动。
  正确认识胰岛素控糖作用
  尽管成人2型糖尿病有多种药物可供选择,但对于儿童青少年糖尿病,世界上大部分国家仅批准二甲双胍和胰岛素应用。长期应用二甲双胍后,糖基血红蛋白可有1%至2%的降低,也可一定程度上降低体重。
  医学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单用基本无低血糖风险,产生乳酸酸中毒的风险也很低,部分病人可出现腹痛、腹泻、恶心等胃肠道副作用反应,基本上都可耐受,若较为严重可暂时停药,采用缓释制剂也可减少胃肠道反应。
  “胰岛素控制血糖起效快,疗效肯定。”高珊说,使用胰岛素可快速改善代谢异常,如果患者代谢不稳定但无酸中毒,可联用二甲双胍。如果二甲双胍和基础量胰岛素联用仍不能达到正常指标,需要逐渐加用餐前胰岛素,直到血糖正常。
  2型糖尿病患者自身血糖检测频次应依据血糖控制情况和自身条件确定,血糖控制理想时,一周2-3天检查餐前餐后血糖检测即可,而血糖控制不理想时,应增加检测频次,如每日三餐前后和凌晨血糖检测。如果使用胰岛素,一定要注意无症状低血糖的检测。糖化血红蛋白一般每3个月检测1次,如未达标则需要强化治疗。
  高珊表示,有些家长认为是药三分毒,在孩子血糖指标较好时就盲目停药,导致糖尿病程度加重。
  还有些家长认为都是孩子太胖才会得糖尿病,盲目给孩子节食。高珊表示,其实这样不仅对治疗疾病没有好处,还会影响孩子正常的生长发育。每个年龄段孩子需要的营养素和热量不同,应咨询医生,计算进餐热量,科学控制饮食。
  最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家长对胰岛素有错误的认识,觉得“用上胰岛素就一辈子不能戒掉”。高珊解释道,药不是毒品,没有“戒掉”这一说法,不能停药是因为疾病没有治愈。特别是大部分儿童糖尿病是1型糖尿病,绝不能停用胰岛素,否则会导致糖尿病进一步加重。如果引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则会有致命风险。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7 版:保健】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别以为年少就不得糖尿病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