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燕明
舌咽神经痛是一种发生在口咽和耳部舌咽神经分布区的阵发性锐痛,疼痛发作时让人难以忍受。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陈琳副主任医师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舌咽神经痛的有效手段,长期治愈率可达到70%至80%。
舌咽神经痛的典型发病年龄是40至80岁。1927年,美国著名医生梅奥确立了该病的临床诊断标准。美国梅奥诊所报告的一组217例患者中,50岁以上的病人占57%,男女比例大致相同,左侧疼痛的病人略多于右侧,2%的病例有双侧疼痛,也可同时患有三叉神经痛或面肌痉挛等其他颅神经疾病。
“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舌咽神经痛可分为鼓室型和口咽型。”陈琳表示,患者典型症状是一种突然发生的短暂锐痛,持续数秒到数十秒钟,呈闪电样、刀刺样或撕裂样性质。多数病人属口咽型,疼痛发自咽部一侧的扁桃体,舌根或咽侧壁,或喉上方,并向耳道深部放射。鼓室型的病人疼痛发自耳内,向咽喉部放射。也有部分病人的疼痛局限在一侧耳根,或舌根部,或咽喉部。约有10%的病人可同时伴有颜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的疼痛。
他进一步分析说,患者喝水、进食、打哈欠、谈话、咳嗽、打喷嚏或触摸耳屏都可能会突然诱发疼痛,发作通常是密集的,持续数天甚至数月反复发作,其间可能有一段或长或短的自发缓解期,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但极少有自动痊愈的。有些病人疼痛发作时,伴有心律紊乱、心动过缓、低血压、高血压、晕厥,甚至心跳暂停等迷走神经激惹表现。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目前多数神经外科医生认为,神经根部受血管等因素的压迫是此类颅神经疾病的病因。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根部受到血管搏动性压迫是导致原发性舌咽神经痛的病因,主要的压迫血管是迂曲增粗的椎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
随着年龄的增长,椎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逐渐伸长迂曲,在狭小的后颅窝内很容易对延髓外侧的后组颅神经根形成压迫,动脉硬化和高血压加重了压迫的程度。长期的搏动性压迫超出神经纤维的承受能力,致使轴突和髓鞘发生病变。因此,舌咽神经痛多发生在40岁以后。
“患者应做后颅窝CT或磁共振成像检查,以排除继发于肿瘤等病变的继发性舌咽神经痛。”陈琳表示,桥小脑角(位于后颅窝的前后侧的锥形立体三角区)的肿瘤有可能导致舌咽神经痛症状,咽部的肿瘤如鼻咽癌等侵犯颈静脉孔分布区时,也会发生舌咽神经分布区的疼痛。三叉神经痛与舌咽神经痛的许多症状相似,也可能两者同时存在。
陈琳强调,近年来,医院对舌咽神经痛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时,卡马西平是最常使用的药物,但长时间服药副作用大,疗效逐渐消失。当确立舌咽神经痛的诊断并排除其他器质性的病因后,只要病人健康状态良好,均可以考虑接受舌咽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适用于那些诊断明确、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药物治疗无效、能够耐受手术的舌咽神经痛病人。”陈琳表示,由于该病疼痛发作时可伴有心率、血压改变等迷走神经兴奋表现,采用手术切断舌咽神经根的同时,再切断上部迷走神经根丝的止痛效果,要比单纯切断舌咽神经根更完全和彻底,而且复发率明显降低。特别是当神经根的充分减压不能做到时,切断舌咽神经及上部迷走神经根丝可以很好地缓解疼痛,大多数病人不会出现吞咽障碍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