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武晓莉
抗击新冠肺炎期间,各种信息纷至沓来,其中不乏诈骗犯罪嫌疑人发来的。工业和信息化部泰尔实验室日前汇总分析了疫情期间各类电信诈骗新套路,提醒大家提高防范意识,谨防上当。综合来看,最近高发的电信诈骗主要有以下几种:
购物类诈骗
隔离期间,个人和机构对生活用品和防疫用品的需求直线上升,一些物资的紧缺给诈骗犯罪嫌疑人可乘之机。据泰尔实验室有关人士介绍,购物类诈骗主要有三种方式:
方式一,虚假售卖口罩等防疫物资。诈骗犯罪嫌疑人利用人们基于购买储备N95医用口罩等防疫物资的急迫心理,通过论坛、微信、QQ等渠道,谎称有货或可代购,在付款人付款后找理由拒不发货或直接拉黑失联。
方式二,利用钓鱼网站及小程序进行诈骗。诈骗犯罪嫌疑人利用疫情热点搭建钓鱼购物网站,通过虚假售卖口罩、酒精、护目镜等方式,引诱受害人点击钓鱼链接。或者利用“查询同车人”等热点小程序,诱使人们填写个人敏感信息,借此盗取受害人财产或者个人信息。
方式三,诈骗犯罪嫌疑人利用隔离期间人们待在家里不能出门的现状,通过发布“足不出户,工资日结,工作轻松,报酬丰厚”或“刷一下就赚了两元”等刷单广告,引诱受害人刷单付款后拒不退款,骗取钱财。
提醒:在购买口罩、酒精、消毒液等防护用品或药品时,务必通过正规渠道;不要点击来历不明或者陌生的号码、网站发送的链接、网址;不要随意泄露、轻率填写个人敏感信息,尤其是银行卡信息或手机验证码等;坚决不参与网络刷单,守护个人财产安全。
退改签、退费类诈骗
疫情期间国内国际部分交通工具停运、变更,还有很多人需要推迟或取消出行、返程。诈骗犯罪嫌疑人通过销售虚假火车票、机票退改签信息,引导用户点击诈骗网址或拨打虚假的客服电话。通过这种手段收集受害人的银行账号、密码、手机号、身份证号码等重要信息,以便贩卖用户信息或盗取钱财。
与此类情况相关,疫情期间大量旅游产品和酒店预订行程取消,以及快递发货困难等时有发生,诈骗犯罪嫌疑人以押金返还、快递退费等为借口,引导用户提供银行账号、密码、手机验证码等重要信息。
提醒:退改签、退费时,并不需要提供银行密码和手机验证码等信息,对于要求这种信息的,一律拒绝;通过官方渠道办理车票、机票退改签以及酒店、快递退费业务,不要通过其他渠道;强化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轻易填写个人信息。
冒充类诈骗
方式一,诈骗犯罪嫌疑人利用大家对疫情的恐慌心理,通过假冒政府部门、疫情防控部门或者相关药物研究部门,推广所谓防治新冠肺炎的特效药、新药、国外药等,骗取钱财。
方式二,诈骗犯罪嫌疑人冒充亲属谎称已感染或已被隔离,利用受害人的焦急心理,要求汇住院费等,骗取钱财。
方式三,诈骗犯罪嫌疑人冒充慈善机构骗取爱心款,他们通过各种通信手段发送“献爱心”的虚假信息骗取捐款。
提醒:应严格遵医嘱用药,对新药、特效药、外国药等字眼,提高防范意识。收到亲属感染信息不要着急惊慌,要通过多种渠道验证确认,不要给陌生账户打款。通过正规渠道捐献爱心,捐款过程中不要提供银行密码及手机验证码等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