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不良应激反应无法缓解?拨心理援助热线试试看
作者:孙燕明


    ■本报记者 孙燕明
  “为了减轻和预防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心理困扰,国家卫健委在原有心理援助热线基础上,支持各地设立应对疫情的心理援助热线。”2月10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陈雪峰透露,截至1月底,各地各省公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和精防机构共开通361条免费心理援助热线,如果自己无法缓解不良应激反应,应及时拨打心理援助热线寻求专业帮助。
  陈雪峰表示,有些人现在身体不舒服就怀疑自己得了新冠肺炎,有些人甚至开始自己吃药,这是一种心理应激反应,应该引起重视。
  怎样缓解心理不良应激反应?陈雪峰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要稳定情绪。如果没有出现发烧、干咳等典型症状,身边也没有确诊或疑似病人,也很少外出,被感染的可能性非常小,不必过度恐慌和焦虑。
  二是要理性分析。仔细观察自己的身体状况,判断不舒服的症状与新冠肺炎典型症状是否相符,如果相符,要及时去发热门诊就诊;如果是身体出现其他问题,必要时也应去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三是改变行为。如果自知身体健康,但还是控制不住担心,那就试试转移注意力,找一件事情让自己长时间投入去做,通过这种方式改变过于恐惧的心理。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有极少数人认为自己感染了新冠肺炎,甚至去医院反复就诊,即使医学检查表明没有被感染,仍然坚信自己被感染,应及时去医院心理科或精神科寻求专业帮助。
  四是主动寻求心理援助。避免长期情绪紧张引发一些不理性的行为,伤害自己和他人。“目前,社区工作人员工作压力很大,心理压力也很大。”陈雪峰表示,社区工作人员战斗在抗击疫情第一线,我们应给予他们尊重、理解、支持、配合和关爱。基层政府要做好物资保障工作,避免社区工作人员因防护不到位而被感染。同时,也要多关心社区工作人员的家庭生活,使他们全力投入到抗击疫情的工作之中。
  社区工作人员除了做好自身防护外,也应注意心理防护。在社区工作中,绝大部分人都能配合,只有极少数人受疫情的影响比较大,情绪和行为很难控制,容易发生冲突。如果遇到工作对象不配合时,应该先表示理解,有助于平复对方情绪,也有助于后期工作的开展。
  在应激情况下,有些社区工作者的情绪不稳定,容易急躁,不被理解时会感到委屈,遇到自己无能为力的事情时会抑郁,甚至会有负罪感,注意力、记忆力、睡眠都受到影响,这些是在应激状态下的正常反应。
  陈雪峰表示,老年人习惯外出遛弯、跳广场舞,现在长时间待在家里,感到身体不舒服,又担心疫情,需要及时做好心理调适,避免影响身体健康。
  对于老年人如何面对疫情,陈雪峰建议:要尽量不出门,减少被感染的风险,可以在家里因地制宜进行锻炼。如果确实需要外出,也一定要去空旷的地方,尽量避免与人近距离接触;注意个人卫生,要勤洗手,室内多通风;不要轻信和传播个人转发的疫情信息,避免盲目乐观和引起不必要的恐慌;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少指责、少生气。如果长时间感到恐惧、焦虑、不舒服,也可以拨打心理援助热线寻求专业帮助。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3 版:抗击疫情·特别关注】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不良应激反应无法缓解?拨心理援助热线试试看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