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北京积水潭医院发热门诊医护人员一直奋战在一线。
■本报记者 孙燕明
“您好,我是北京积水潭医院发热门诊,您哪里不舒服?我们医院有急诊和发热门诊,无论您有哪些症状,只要体温超过37.3℃,就要到发热门诊就诊,千万不要到急诊就诊。如果经过筛查不是新冠肺炎,再到急诊就诊,以避免造成新冠肺炎交叉感染。”连日来,北京积水潭医院发热门诊的医生每天向咨询的患者解释应该到哪个科室就诊。
“各医院发热门诊构建起严密的新冠肺炎筛查网络,为阻断传染源作出了巨大贡献。”北京积水潭医院急诊科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赵斌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月初,北京市共有104家医疗机构设有发热门诊。从2月22日开始,北京市调整优化了医院发热门诊,保留76家医院的发热门诊,其中74家提供全天24小时服务。
发热门诊筛查甄别疑似病患
1月25日,北京积水潭医院急诊科主任赵斌被任命为西城区新街口和昌平区回龙观两个院区发热门诊总负责人,负责人调遣精兵强将,全力阻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
赵斌表示,在非常时期临危受命确实对自己是一个新的考验,但有17年前经历过战胜“非典”疫情的磨炼和积累的经验,也对打赢这场恶仗增添了必胜的信心。
他进一步介绍,发热门诊的工作职责就是对疑似病人进行筛查,将新冠肺炎患者甄别出来,既不漏掉,也不错判。具体工作包括:做好上岗医务人员培训工作;分工负责,安排专人负责医疗筛查工作,安排专人负责防护物资管理工作;统一院内会诊专家的诊断标准,遇到复杂病例,由院内核心组专家讨论后决策;协调发热门诊与急诊的临床工作,让非新冠肺炎的发热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配合医务处、控感科做好医院各部门针对发热病人的预案。
自阻击新冠肺炎疫情战役打响后,北京积水潭医院两个院区发热门诊共留观疑似病人34人次,有3例患者确诊,对这些病例都做了妥善处置,及时送往定点医院诊治。同时,对每例核酸阴性病人都进行了随访跟踪。
赵斌表示,医生通过典型的流行病学史询问,加上典型的临床表现和肺CT影像学特征,将疑似患者从发热病人中筛查出来并不困难,但许多病人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不典型,特别是病人生命体征不稳定,给发热门诊工作带来了很大挑战。有些病例需要反复推敲,既要保证病人生命安全,又不能漏掉可疑病例。
他强调,发热门诊与急诊需要建立顺畅的沟通渠道,同时制定万无一失的应急预案。急诊区域设有备用独立隔离间,医护人员的防护级别严格按照预案进行。在非常时期,必须根据疫情的发展随时调整工作重心。
全面加强发热门诊医护力量
赵斌告诉记者,从1月25日开始,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北京积水潭医院从各科室紧急抽调医护人员,全面加强发热门诊的医护力量,两个院区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从原先的18名增加到了41名,其中回龙观院区就有8位医生和17位护士。
2月1日,有9位内科医生增援发热门诊,年龄最大的43岁,年龄最小的33岁,分别来自内科9个不同专业的亚科。
刚从德国学习回来的程洋来自呼吸科与危重症医学科,主要负责发热门诊的诊疗工作。他发现,尽管呼吸科和发热门诊均接诊呼吸道疾病,但疾病谱存在很大差异,同时发热门诊仅一次门诊的诊疗行为很难做到完全确诊,正常的疾病诊疗则需要一个观察疾病变化、随访的过程。程洋一直在做发热门诊诊治后的随访工作,并打算扩大随访范围,更全面了解那些流行病学史不明、发热原因暂不明确、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的患者,为今后的诊疗工作积累更多的经验。
心内科医生郑梅在这批支援发热门诊的内科医生中年龄最大。她表示,医院成立了专家会诊团队,自己每天通过微信网络上传每位就诊患者的病史、CT影像图及相关化验结果。“每天都有3名资深专家组成会诊团队,及时给予一线大夫提出诊疗建议,成为我们坚强的后盾,也使我们的工作更流畅、更踏实。”
神经科医生廖琴表示,随着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认识不断深入,诊治指南标准、送检政策和科室任务一直在不断修改,发热门诊医护人员一起讨论后,迅速调整诊疗思路和程序。
来自风湿免疫科的臧强在9位医生中年龄最小。他坦言,对于新冠肺炎,自己内心其实充满了畏惧。虽然每名医生还面临各自的困难,但在奋战一线的关键时刻,没有一个人强调自己的恐惧、犹豫、困难。大家一致表示,听从组织的安排,坚决完成好发热门诊的工作。
作为发热门诊团队的临时负责人,赵斌为他们深感骄傲。大家没有那么多豪言壮语,但从他们的言行中看到了每位战斗在疫情一线医生的真情、责任和担当。
从命悬一线到转危为安
2月10日凌晨,北京积水潭医院发热门诊的值班医生刚给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治疗完原发病,经过专家组讨论解除了新冠肺炎警报。值班医生还没有来得及片刻休息,发热门诊室又来了一位55岁男性就诊,该男子出现发热、喘息症状7个小时,体温达到37.8℃。
这名病人既往有肺间质纤维化、肺大泡、支气管扩张症状。这次突发喘息比以往严重很多,到了发热门诊已上气不接下气,指尖脉氧饱和度只有75%-80%。
接诊医生张雪梅给患者开出血常规、生化、血气分析检查单后,同时给病人吸氧 ,给予茶碱+强的松口服治疗,但病人的症状并没有丝毫缓解。
不久,患者化验结果显示,血白细胞达到1.6万/mm3,血气分析PaO253mmHg。I型呼吸衰竭诊断明确,但是否有肺部感染不得而知,因为病人喘息明显,无法做肺部CT检查。张雪梅立即请示了当日医院会诊专家组成员田巍。在没有影像学资料的前提下,他帮助张雪梅分析了病人的病情,并提出指导建议。
随后,通过心电图、心肌酶学检查,使患者排除了心源性喘憋。在不能做CT检查的情况下,现场医生紧急联系放射科给病人进行了X线胸片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左侧呈现气胸,肺压缩90%。
此时,这名患者生命体征不稳,血氧饱和度很低,随时有生命危险。在这生死攸关的紧急时刻,程洋和张平骥两名医生给病人实施了胸腔闭式引流,使患者从命悬一线到转危为安。
武汉前线生死时速抢治患者
1月27日,北京积水潭医院的9名医护人员组成援鄂医疗队紧急驰援武汉,包括2名医生、7名护士。
李天水是北京积水潭医院医疗队中唯一的男性,他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工作多年,踏实肯干,年富力强。
李天水到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的第二天,就进入病房开始救治工作。他和北京兄弟医院的5名医生组成一个小组。但他没想到,刚进病房,医护人员人手不够,呼吸机和监护设备也严重不足。
刚开始收治的病人有轻有重,计划先收30名,稍作调整再扩充病房。但患者很快就突破了40人。
10天后,工作量和压力更大了,病房开得越来越多,每个病房收治50人,值班的班次调整也越来越频繁,最多时一个班次收治14名病人。
自从武汉雷神山医院和方舱医院建立后,轻症患者陆续转走,武汉协和医院收治的病人换成了重病号。
李天水表示,患者一旦发展到危重症,严重低氧导致什么状况都有可能发生,有炎症风暴反应,有对脏器的严重损害,也有心理恐惧导致的免疫失衡。“对临床医生来说,救治危重症患者难度巨大,没有任何医生有充分的胜算,但我们必须千方百计、争分夺秒抢救每位患者,决不辜负白衣战士的神圣职责和使命”。(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