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医学前沿
临床显示干细胞治疗新冠肺炎安全有效
作者:孙燕明
图片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孙燕明
  在近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生物中心副主任孙燕荣表示,目前,干细胞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在北京和哈尔滨多家医院进行,临床初步显示安全、有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支持的多支团队将继续扩大临床应用,救治更多患者。
  清华大学玉泉医院副主任医师陈琳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主要表现为急性肺损伤,病情严重者包括严重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其病理变化主要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肺部急性炎症反应,大量炎性细胞和炎性因子浸润,肺泡上皮细胞和肺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通透性增高,最终导致患者呼吸衰竭,甚至引起死亡。
  目前,对于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重型肺损伤的临床干预手段有限,主要有各种药物治疗、机械式通气等手段,但重症患者死亡率较高,亟需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他进一步表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是当前研究最多、临床应用最成熟的一类生物治疗方法,它具有取材容易、增殖潜力大并能分化成多种细胞类型、低免疫原性、可以跨越免疫屏障等优势,已经初步应用到如帕金森病、脑卒中、炎性肠病、心肌梗死等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
  北京达尔文细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究员何玲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间充质干细胞在急性肺损伤的治疗中具有显著作用。干细胞需要到损伤部位才能发挥它的功能,向肺损伤部位的归巢是治疗的第一步。
  她解释说,归巢是指干细胞到达可以发挥局部功能的组织的过程,干细胞可以有选择性地到达损伤的部位而不是特定的组织。
  同时,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在急性肺损伤的患者中,损伤部位常有中性粒细胞和巨嗜细胞浸润。干细胞对于急性肺损伤患者的免疫调节,常指对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活性及其分泌细胞因子的调节。此外,干细胞在对肺泡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修复与保护作用。
  陈琳强调,目前,已有多项医学研究证实,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具有肯定的效果。
  由于干细胞具有良好增殖、多向分化潜能、免疫调控和自我复制等特点,可作为理想的“种子”细胞用于病变引起的组织器官损伤修复。
  他进一步强调,在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中大多合并有肾脏功能损害。干细胞进入患者体内后,肾脏病灶就会发出某种信号吸引,到达肾脏病灶后会产生大量的与自身相同的子代细胞,这些子代细胞将会继续分化成肾脏所需要的各种类细胞,融入肾组织以及肾血管,改善肾脏局部微循环,降低肾小球内的高压力。
  同时,干细胞可以缓解肾脏缺血缺氧状态,使人体全身血液循环不断得到恢复和改善,释放的某种活性因子还会刺激肾细胞分泌促红素,而促红素可以促使红细胞的生成,这样就缓解了机体贫血的状况。
  不容忽视的是,干细胞还会抑制免疫反应,分化成免疫细胞,调节免疫系统功能恢复正常,以此达到逐步修复肾脏的目的。“干细胞根据自身特性,可以局部强力打通肾脏动脉,调理肾功能,生成全新肾细胞,启动肾单位原动力,整体调理肾脏及周围受损器官功能,全面修复、重造肾脏生态环境。”何玲强调,在多种临床模型中,干细胞均能够保护内皮功能紊乱,这也包括在脂多糖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模型中。静脉移植干细胞能抑制系统性的炎症、内皮细胞凋亡和坏死,降低内皮细胞的通透性,减少炎症介质累积,增加内皮单层通透性。
  何玲表示,干细胞疗法在心肺疾病以及其他器官疾病治疗已经彰显较好治疗作用。最近开展的全国多项干细胞治疗新冠肺炎临床研究的初步结果,也表现出良好的修复疗效。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3 版:抗击疫情·特别关注】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临床显示干细胞治疗新冠肺炎安全有效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