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实现了“睡眠自由”咋还睡不好
重新建立昼夜节律 及时干预短期失眠
作者:庞建新
图片


    ■本报记者 庞建新
  “疫情期间,睡的时间比平时多了,但是总觉得睡不醒,白天没精神。这是怎么回事?”“孩子每天晚上9点睡觉,为啥第二天早上8点钟还爬不起来?”
  宅家抗疫期间,全民睡眠时长上升,很多人实现了“睡眠自由”,但却出现了奇怪的现象:并未因睡眠时间充足而让大家获得健康良好的睡眠体验。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全球近1/4的人受失眠困扰,每年近8.6亿人患失眠抑郁障碍,仅中国就有7500万人。疫情影响之下,很多人居家抗疫,或宅家办公,或在线学习,日常生活不外乎吃饭、睡觉、玩手机、看电脑……看似安逸的生活却让部分人出现睡不着、睡不好、睡不醒等睡眠问题。随着全国各地有序复工复产,很多人需要重新规律作息。如何实现真正的健康睡眠,睡眠专家给出了建议。
睡时长不等于质量高
  每个人的一生中有1/3的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可以使人恢复精神、解除疲劳,但由于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一直以来,睡眠时间不足且睡眠质量不高困扰着不少人。疫情期间,很多人居家抗疫,睡眠时间变长了,但睡眠质量并未因此提高。3月14日发布的《2020全民宅家期间中国居民睡眠白皮书》(以下简称 《白皮书》)显示,疫情期间,全国居民平均睡眠时间超过8小时,但人均睡眠时间从晚上10点到11点,往后推迟了2个小时左右。而且,全民入睡时长普遍延长了30分钟,睡眠质量较差的上升10%。总体可见,睡眠时间长了,睡眠质量反而下降了。
  根据《白皮书》,各年龄段中,19-25岁睡眠质量好的占比最高,56岁以上的最低;19-25岁、31-35岁、56岁以上这三个年龄段占据入睡时长大于30分钟TOP3。
  很多人疑惑,为何疫情期间睡得比平时多了,但是总觉得睡不醒,白天没精神?对此,中国睡眠研究会常务理事、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张斌表示,原因在于,很多人居家生活,晚上睡得越来越晚,白天活动又少,昼夜节律被破坏了。
  张斌介绍,调查显示,全民宅家抗疫期间,国人睡眠“保量不保质”。以前90%的人集中在晚上8点至12点就寝,而由于疫情宅家后,凌晨后就寝人数超过50%。深夜阅读兴趣加强,用睡眠时间刷资讯的人越来越多,深夜1-2点用户活跃度提升超过63%。
  疫情期间,尽管睡眠时间自由,但部分人仍然晚睡。《白皮书》显示,全国各省市居民熬夜的前三名依次是江西省、陕西省和四川省,最不熬夜的是北京市。
  看似睡眠时间增加的居家生活,反而因为昼夜节律变化不太鲜明,导致白天清醒状态没那么好,晚上睡眠状态也没那么好。此外,很多人睡前喜欢刷手机,手机的光照会使褪黑素后移,从而加大入睡困难。晚上睡得迟,早上起不来,很多人错过了使褪黑素前移的清晨光照,也就愈发晚睡,这样昼夜节律变得越来越乱了,从而出现了晚上睡不着、白天睡不醒的状态。
睡得少会降低免疫力吗
  很多人信奉一句俗语:“站着不如坐着,坐着不如躺着。”疫情期间,他们白天也悠闲地躺在床上看书,懒洋洋地听着音乐,看似幸福的生活方式却使得日间活动不充分,进而使夜间睡眠变差。曾经梦想的“吃了睡、睡了吃”的生活,如今却“躺”出一系列的睡眠问题。
  高质量的睡眠能让人精力充沛、免疫力提高、心情舒畅,充足睡眠是增强免疫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大家难免会出现偶尔失眠的情况,对于一线医护人员、警察等特殊群体来讲,充足的睡眠可能更是奢侈和难以达到的。那么,睡眠时间和免疫力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
  据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唐向东教授介绍,长时间的睡眠不足,会毁灭性地降低人体免疫力,增加病毒和细菌感染的几率。但是,短时间的睡眠不足,未必有很大影响。甚至有不少实验表明,短时间的睡眠剥夺,通过调动机体的应激系统,反而可增加免疫功能。所以,在处于应激工作状态下,1-2天的睡眠不足,只要注意保暖和饮食,一般不会造成人体的伤害和免疫能力的降低。但长时间的睡眠不足,对人体免疫系统的破坏是毁灭性的。
  有专家表示,在突发重大灾害时,人们都会因为正常生活被打乱,以及随之而来的恐惧、紧张、焦虑等情绪的影响,发生或轻或重的失眠现象。人们对于由此带来的偶尔一两次失眠或短期睡眠不足不用过于焦虑,要认识到这是在应激状态下的正常表现,积极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就可恢复正常睡眠状态。但如果每晚都发生失眠,同时伴随有易怒、焦虑等症状,会对生活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应及时就医或寻求专业人士帮助。
短期失眠要及时调整
  目前,已经有大部分人意识到,疫情期间出现的睡不着、睡不好、睡不醒等睡眠问题会对生活造成负面影响,希望通过一些举措来提升睡眠质量。对于“躺”出来的短期睡眠问题,在疫情期间该怎么处理呢?
  张斌提醒,短期失眠可能在疫情过去延续变成慢性失眠,为此,疫情期间的短期失眠也要干预,防止失眠慢性化。他指出,只要重新建立作息规律,绝大多数人不会变成慢性失眠。比如通过看正面官方信息或求助朋友等方式,减少焦虑,通过睡眠教育改变自己的睡眠非理性认知,通过增加日间运动等手段重新建立一个规律的作息制度,通常能改善短期失眠情况。如果还未改善睡眠情况,也可以采用“睡眠限制”,记录自己一周的睡眠日记,通过减少在床时间、计算睡眠效率等方法增加睡眠驱动力,帮助自己睡好。如果调节不好,睡眠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可积极就医,短期内使用药物科学治疗。
  如果是因为疫情引起紧张和担心而导致的失眠,专家建议也可在睡前采用腹式呼吸法进行放松训练:如闭眼静卧,缓慢吸气3-5秒,吸气时腹部向外鼓出,将空气深吸入肺内;缓慢呼气3-5秒,在呼气的同时,腹部回收;训练10-15分钟左右。
  睡眠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想拥有一个良好的睡眠,用对方法很重要。疫情期间,有的人通过饮酒等方式改善睡眠。对此专家提醒,这种方式不可取。一方面容易饮酒成瘾,另一方面,中年以上的人饮酒之后,如有呼吸暂停症患者会加重症状,夜间缺氧更严重,睡眠质量更差。另外,对一些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则可能造成意外发病。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3 版:抗击疫情·特别关注】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实现了“睡眠自由”咋还睡不好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