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燕明
7月28日,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第十个“世界肝炎日”。今年国家卫健委确定的宣传主题为“积极预防,主动检测,规范治疗,全面遏制肝炎危害”,旨在号召公众积极主动接种肝炎疫苗,主动进行体检,了解肝脏健康状况,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接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全面遏制病毒性肝炎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慢性病中心副主任医师陈杰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没有经过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每年肝硬化发生率为2%至10%,肝硬化的慢性乙肝患者每年肝癌的发生率为3%至6%,建议有乙肝病毒指征的患者尽早接受抗病毒治疗。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通常分为甲、乙、丙、丁、戊型,传染性强、发病率较高。
据国家卫健委统计,2019年,我国病毒性甲肝发病数为19271例,发病率1.3799/10万;病毒性乙肝发病数为100.2292万例,发病率71.7698/10万;病毒性丙肝发病数为22.366万例,发病率16.0153/10万;病毒性丁肝发病数为352例,发病率0.0252/10万;病毒性戊肝发病数为28155例,发病率2.0161/10万。
陈杰表示,病毒性肝炎患者一般会出现疲惫、倦怠、下肢酸软、肝区隐痛、食欲下降、厌油、黄疸和尿色加深等症状,轻症患者症状不明显或没有症状。
甲肝和戊肝一般为急性发病,经粪口途径导致消化道传播。人们生食未经洗净的蔬菜、水果等食品,会增加感染甲肝、戊肝病毒的风险。水源一旦被污染,可出现甲肝、戊肝流行。
乙肝和丙肝主要经血液、性、母婴传播,可导致肝功能反复异常。人们输血、整形、拔牙、修足、纹身、扎耳环孔、采用注射方式吸毒、共用剃刀和牙刷等存在感染乙肝、丙肝病毒的风险。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围产期,大多在分娩时接触乙肝病毒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无防护的性行为、多性伴及性乱者感染乙肝病毒的危险性增高。此外,丁肝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陈杰表示,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接种乙肝疫苗,接种越早越好。全程3针,按照当日、1个月、6个月的时间程序接种,绝大多数接种者会出现乙肝抗体,只有个别接种者不会出现乙肝抗体,可再次接种。预防甲肝也可接种甲肝疫苗,可接种1至2次。目前,尚无丙肝、丁肝疫苗,也没有成熟的戊肝疫苗。
乙肝易感人群均应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疫苗接种对象主要包括新生儿、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同时,乙肝易感人群还包括医护人员,经常接触血液或分泌物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乙肝病人和乙肝病毒携带者的配偶、家庭成员或密切接触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生外伤者,多性伴者,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
乙肝病毒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人们在同一办公室工作、握手、拥抱、共用计算机、同住宿舍、共同用餐、共用厕所等一般不会传染乙肝病毒。目前,没有证据表明乙肝病毒能经过蚊子、臭虫等吸血昆虫传播。
陈杰表示,甲肝、戊肝患者主要进行对症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治愈。急性乙肝以对症治疗为主,经过正规治疗绝大多数患者都能痊愈;慢性乙肝应进行正规、合理、长期的抗病毒治疗,每3到6个月进行肝功能和B超检查。丙肝因为没有明显症状而不易被察觉,较其他肝炎更易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可使用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治愈率可达到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