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由于没有充电桩,小唐每次给车辆充电,都需要从家拉线,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本报记者 李建 文/摄
车辆更皮实、更耐用,最好一车能多用;充电更方便、维修更便宜,最好不用精心维护也不会“趴窝”……《中国消费者报》记者最近在河北省部分地市县乡走访时发现,虽然不少车企向老乡们抛出了优惠促销的“红绣球”,但在“给农村消费者更好选择”方面已经很努力的“下乡车”,短期内似乎仍然难获普遍认同。
25岁的小唐家住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鸡泽镇,在离家几公里的县城一家服装专卖店上班,这些年一直是骑电动自行车两头跑,每天来回要花半个多小时。夏天风吹日晒,冬天寒风刺骨,遇到下雨下雪天,上班更是不方便。买辆可以遮风挡雨省时间省力气的小汽车,一直是小唐的梦想。然而,每月3000元的收入,却让她不敢轻易下这个决心。
今年8月中旬,小唐路过镇上的五菱汽车专卖店时,目光被店里新能源汽车下乡海报的“攻心”宣传所吸引:人民的代步车五菱宏光miniev,上市20天,销量突破1.5万台。而2.88万起的价格,更是让小唐不忍迈步离开。
销售人员趁机向小唐展开攻势:这款车外观时尚,车身小巧玲珑,秀气中还透着那么一点点儿刚毅,非常适合女生开。由于是新能源汽车,比开传统汽油车更省钱,出行成本低至0.05元/㎞,比传统汽油车节省的不是一星半点,而且新能源汽车不限号,去哪儿都方便。
听罢介绍,小唐与家里人商量后,迅速交款提车。有了车,小唐的上下班时间从以前的半个小时缩短到10分钟左右。平常开车接孩子、周末开车去市里逛街,也十分方便。
最重要的是,这辆秀气的小车胃口也不算大,充满一次电只需要一个晚上,每次花7元钱左右就够了,充满电后能开170公里,轻轻松松跑5天没啥大问题。
尽管有车以后提升了生活质量,但让小唐仍然略感遗憾:买五菱宏光miniev是不送充电桩的,送的是充电枪,也就是给汽车充电使用的充电器,需要连接上电源插座,才可以给汽车充电。
目前镇上和县城里都没有专门的充电桩,每次充电都要从家里往外拉电线。因为担心存在安全隐患,每次充电,小唐都要被丈夫数落。
小唐告诉记者,像她这样选择经济实惠的新能源汽车的人不在少数,大都是25到35岁左右的年轻女性,且基本上是在县城上班,家住镇里或县城近郊的农村。因为活动半径不大、周边路况相对较好,车跑起来没啥麻烦,所以除了充电设施方面的遗憾,基本上都非常满意。
而和近城郊的女性居民不同,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民,对新能源汽车却大都停留在挑剔和观望的状态。
地处保定市满城县西部山区的坨南乡是远近闻名的花果之乡。乡里的杨家庄村过去一直是个贫困村。这些年靠着绿色无公害的“坨南桃”,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敞亮。
“2万3万不算数,5万6万平常户,8万10万不算富”,村里的果农们自编的顺口溜,晒出了“桃乡”人的幸福生活。
然而,村里48岁的石强子(化名)这些天却一直很憋闷。20出头的儿子从县城回来一直吵着要买辆新能源汽车,说是“外观漂亮、坐着舒适,开着它走亲访友有面子”。
目前,石强子家里有一辆3000元左右的电动三轮车和一辆1万元左右的燃油农用三轮车。农用三轮车主要是用来做运树苗、拉桃树枝子等大农活儿,电动三轮车主要用来卖桃儿或串亲戚。在他看来,总价不超10万元的新能源汽车虽然真心“不太贵”,但让体型小巧的它干农活,显然没这把子力气。然后是维护,车没了电要充七八个小时,“太耽误工夫”。再有就是车出了毛病到哪儿去修,电池不能用了,更换又要花多少钱?
石强子掰着手指头和儿子算了半天“细账”后得出一个结论:除了“挣面子”,美观洋气的新能源汽车似乎派不上啥大用场。
类似石强子这样不看好新能源汽车的大都是40岁以上的中年男性。这些人普遍认为,和城里人不一样,农村人买车除了代步,更看重实用,而在乡镇地区,新能源汽车售后网络不完善,人员、零部件无法满足维修需求。再加上充电难充电慢,新能源汽车下到他们所在的“乡”似乎还有点儿为时过早。
9月11日,记者从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了解到,今年该省计划推广新能源汽车3万辆,但基本用于城市公交的升级换代,而对于新能源汽车下乡,因暂时未列入试点省份,所以短期内还没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