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教授李勇坚
■王小月
今年电商平台发展势头有目共睹。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实物网上零售额增长率达到15.3%,占到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四分之一,而同期GDP增速为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0.9%。拉动消费作用明显。时值双11,《中国消费者报》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李勇坚教授。
中国消费者报(以下简作“问”):今年双11,各大电商平台都在进行线上线下大协同,不少产业带和外贸工厂也首次参与双11。您认为双11将对消费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李勇坚教授 (以下简作 “答”):从2019年6月到今年6月,电商用户增长1亿多人,大部分新增用户来自下沉市场,而且是50岁以上的用户。今年双11有四大特点:第一,今年的双11参与人群更广;第二,今年与厂家直连的合作越来越多,很多外贸企业开始转内销,这也是供给侧改革的一部分。外贸商品本身质量不错,但缺乏国内营销经验和渠道,在电商平台发力可以从供给侧促进消费;第三,今年大促周期更长,以往最早开始促销是11月初,今年从10月21日就开始预售;第四,买房买车这些大件消费可以在网上购买,这在以往是想不到的,也是不敢相信的,通过这一方式可以更多触达消费者。今年双11,除了往常正常的低价、促销玩法,以上四个方面将对消费有很好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问:随着各大电商平台的竞争加剧,互联网竞争已从增量变为存量,优惠券、立减模式已司空见惯,直播也已成为重要的营销手段,未来互联网平台会如何发展,能够持续吸引消费者?
答:直播是立体化、丰富展现商品的方式,以往是图文的形式,但图片可能造假,文案可以是抄袭的,仅依靠图文消费者会少了一些信任。而直播形式的展现方式可以让消费者有更好的购物体验。
同时,平台介入到制造环节也是一大趋势,不少电商平台都有自有品牌,比如京东京造、淘宝心选、小米有品等,平台依靠大数据、供应链管理方面有丰富的经验,电商平台不仅是营销渠道,也是产业链平台;未来,平台化会提供更多服务功能,原来线上线下是竞争关系,如何线上和线下服务共同成长,路边小店也可以通过电商平台做促销;同时平台会引入更多技术手段。比如说,近视镜需要验光等,在网上是很难购买的,目前国外已有电商平台,可以通过AI程序,在APP上就可以了解配镜参数,这也是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
问:日前,网易严选宣布,将退出“鼓吹过度消费、为销售数字狂欢”的双11。公告称,网易将不做复杂优惠玩法,但会实施全年力度最大的补贴。这一做法得到部分消费者认同。虽然今年不少电商平台都在简化优惠规则,但还是有部分消费者认为太复杂。未来这种复杂的促销形式是否会减少?
答:平台复杂的购物满减方式,都有平台的战略考量,分享、养猫等形式也是平台为了增加消费者黏性、扩大购买量等,完全没有这种形式也不太可能。但是在强监管及用户更加注重消费体验的情况下,平台大促将会越来越规范化,加强消费体验方面的布局。
问:在各大电商平台紧锣密鼓开展双11消费大战之际,11月5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 《规范促销行为暂行规定》。其中规定经营者折价、减价,应当标明或者通过其他方便消费者认知的方式表明折价、减价的基准。通过积分、礼券、兑换券、代金券等折抵价款的,应当以显著方式标明或者通过店堂告示等方式公开折价计算的具体办法。这一暂行规定,对双11乃至未来电商平台产生什么影响,能否对电商平台起到约束作用?
答:以往大家调侃双11满减优惠堪比“奥数题”,平台促销方式不透明,影响消费者体验,不乏有平台利用复杂规则欺诈消费者。通过这一规定,对提价再打折、欺诈消费者等可能存在的问题都有很好的规范作用。长远来看,部分电商平台极其复杂的购买规则也会渐渐失去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