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谢家沟村第一书记黄微
图:黄微(右一)走访贫困户。
■本报记者 徐文智 文/摄
脚板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2019年1月,陕西省汉中市市场监管局32岁的黄微被派驻宁强县谢家沟村担任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在近两年的时间里,黄微扑下身子,扎根山村,用蹩脚的方言和每一位村民攀谈,用坚定的脚步丈量山村里的每一条道路,用赤诚的真情温暖着谢家沟村每一位贫困群众的心。2019年,谢家沟村被宁强县委评为“脱贫攻坚先进村”。今年10月,黄微被汉中市委授予“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谈起自己的驻村帮扶经历,黄微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说:“驻村,首先要驻心。”
多跑腿,多动嘴
对于初来乍到的驻村第一书记来说,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是最为迫切的需求。2019年1月,刚到谢家沟村扶贫工作队报到的黄微,碰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语言关”。黄微是广西人,2014年来汉中市工作,对于汉中方言不熟悉。面对着只会讲当地方言的村民,开展扶贫工作之初,黄微每次入户都要带上村干部充当翻译。为了尽快突破语言关,黄微一边跟村干部学习宁强方言,一边教当地村民学说普通话。通过不断地模仿、学习,一段时间后,黄微已经可以用方言与村民拉家常话农事。
谢家沟村位于秦巴山区五丁关群山深处,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全村353户116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46户492人,散落在方圆18平方公里的大山各个角落。全村分为11个村民小组,组间道路随着山势连绵起伏,七绕八弯。刚开始驻村时,黄微入户走访经常走错路,工作效率很低。
语言不通,环境陌生,这并没有成为外乡人黄微扶贫路上的绊脚石。“多跑腿,多动嘴”成为黄微的工作新技巧。他坚持每天入户走访,深入所有的困难户、低保户、五保户,坚持把建档立卡户的精准识别作为脱贫攻坚的基础性工作。不到一个月时间,村里谁家有什么困难,需要提供什么帮助,黄微都了然于胸。
“最大的困难不是语言的问题,也不是距离的问题,关键在于我是不是能真诚地对待他们。”这是黄微入户走访过程中最大的感受。在入户走访中,黄微感知村民的冷暖,眼中的贫困户形象渐渐鲜活起来,自己更加明白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
抓产业,谋发展
扶贫要长效,产业是根基。谢家沟村村民主要以种植和养殖小家禽等传统产业为主。为发展好村里的产业,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黄微多次到当地食品、农业相关企业调研取经,在村两委和上级市场监管部门的支持下,近2年时间里,谢家沟村先后引进4家企业,大力发展山药、天麻、覆盆子、林下中药材等产业,给贫困户免费发放种子、农药、化肥等物资近50万元,开展种植养殖讲座10余次,带动130余户贫困户每年人均增收约3000元,基本做到了产业脱贫“全覆盖”。
谢家沟村十一组贫困户郭安强家有5口人,原先家庭收入主要靠儿子郭尚勤在外打零工、接小活赚取生活费,家里的日子一直不温不火。今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郭尚勤一直没有外出工作,全家收入出现了“断层”。得知这一情况后,黄微马上来到郭安强家了解情况,鼓励郭尚勤留在村上搞产业,并且积极为郭尚勤协调资源提供帮助。如今,郭安强一家种植烟叶20多亩,山药2亩,养鸡60余只,仅产业收入一项今年预计就能达到6万多元。郭安强告诉记者,现在的好日子就是因为党的扶贫政策好,帮扶干部好,第一书记好。
办实事,解民忧
今年5月,谢家沟村六组郑家院扶贫桥正式通行。村民高兴地说,这座桥在帮扶干部与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黄微告诉记者,在谢家沟村走访时,发现一条河流从该村六组横穿而过,村民每天的生活和生产活动都要跨越此条河流。河上是一座年久失修的危桥,桥面木板已大部分脱落,机动车辆无法通过,村民行走过桥时,桥面就会摇晃。到了雨季,河水暴涨,漫过桥面,更是无法通行。
为了保证村民出行安全,黄微积极向上级帮扶单位领导班子汇报,争取了10万余元帮扶资金。今年5月,郑家院扶贫桥顺利建成,大幅改善了当地的交通条件,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问题,也打通了谢家沟村脱贫路上的一大“肠梗阻”。
在家庭与事业之间如何平衡,是每位第一书记必须面对的课题。刚到谢家沟村担任第一书记时,黄微的孩子刚满1岁,妻子一人无法兼顾工作和家庭。黄微牵挂着家人,但他更放不下谢家沟村这个“大家”。为了更好地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黄微将母亲从广西老家接来,帮助妻子照顾家里,自己将全部身心都倾注在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事业中。
回顾近2年的驻村扶贫经历,黄微告诉记者,扶贫就要住在农村、扎根农村,只有成为贫困户的贴心人,才能带领大家同心同德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