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检科院举办培训班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水果检验检测检疫技术能力纪实
■鞠闻
“一带一路”国际经济合作倡议的提出已有十年。在检验检测、食品安全、标准计量等诸多领域,经过市场监管部门的不懈努力,这一倡议不断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不仅成为当今世界广泛参与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广受欢迎的公共产品,更给沿线国家百姓生活带来喜人变化。
凌晨赶路,辗转一天,只为参加培训学到真东西
时钟拨回3年多前。
2019年10月中旬一个清晨,天边刚透出光亮,蒙古国技术人员Navchaa Dungee走出居住的村庄,在公路旁拦下一辆运牛卡车,由此踏上一段跨国旅程。想到要去中国参加水果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国际培训,她的内心满怀憧憬和期待。
Navchaa Dungee从库苏古尔省省会木伦市换乘火车,赶往首都乌兰巴托,与同伴汇合后,又乘坐国际大巴车前往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市。在那里,他们再次转程,坐上一辆开往北京的大巴车。第二天凌晨两点,一行人终于来到北京。
在“输华水果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国际培训班”开班式上,Navchaa Dungee和其他18名学员相互进行了自我介绍,大家分别来自蒙古国、越南、泰国、孟加拉国、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埃及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系列的培训课程随后陆续开始,老师们用心讲,学员们认真学,不少关于食品检验技术的专业术语时常在耳旁听到,更在讨论、演示中一一得到解答。
这次培训班由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检科院)承办,属于“发展中国家技术培训班”项目中的一个环节,旨在指导“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提高水果检验检测检疫技术能力,促进其与中国间贸易往来的质量和效益提升。
十年来,市场监管部门高度重视服务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与共建国家市场监管领域全方位、多领域合作。中国检科院作为国家设立的公益性检验检测检疫中央研究机构,在培训中承担了大量工作。
为使培训取得良好效果,中国检科院派出优秀专家和业务骨干担任授课教师,广泛收集信息,了解和掌握学员所在国家进出口水果安全检测技术发展状况及面临的共性问题,科学设置培训课程。课程中既有包含我国进口食品检验监管、检测标准等方面的理论课程,也有涉及病虫害检验、微生物检测等的实验操作。
老师用心教,学员认真学,谁都不肯浪费一分钟
“很好学,热情都很高。”回想起当时参加培训的学员们,中国检科院农产品安全研究中心专家吴兴强依然印象深刻。
吴兴强是本次培训班的一名授课教师,他负责讲授的课程是农药残留检测技术。
“运用这种技术,一次能检测出四五百种农药的残留情况。”听到这句话,学员们都很惊叹。因为在他们的印象里,原先普遍采用的检测方法,每次最多只能检测出十几种农药残留情况。而一些提供实际操作练习的仪器更让大家兴奋不已,因为这些仪器,在自己国家平时仅用于展示,基本没机会被实际使用。
“当我演示完实验操作步骤时,有的学员已经卷起袖子,跃跃欲试,谁都不愿意浪费一分钟。整个授课过程中,没有一个学员背着手站旁边闲看,或举着手机在一旁拍照,全都是抓紧机会上手练习。”回忆起上课时的情景,吴兴强笑着说。
来自中国检科院植物检验与检疫研究所的副研究员田茜,是植物检验与检疫领域的资深专家,也在培训班中担任授课教师。
由于地理环境差异,学员们所在各个国家的农业生产模式、果蔬进出口检测需求各异,为保证培训内容丰富、实用,老师在认真了解学员需求基础上,提前精心准备讲义资料。
学员们更是带着许多疑问到课堂上寻找答案,以求回去后推动有关难题的解决,比如:印度作为世界第二大水果和蔬菜生产国,果蔬出口量巨大,检测需求旺盛,但检测能力尚有不足;越南果蔬出口量居亚洲各国前列,随着本国水果产品日渐多样化,该国正在积极寻找出口商机,但如何促进质量管理、提升食品安全水平,还需要寻找突破口;蒙古国90%的水果依靠进口,学习、借鉴先进水果检测技术和监管思路,对提升该国进口食品安全水平意义重要,但专业人才太少。
“技术是通用的,学员们对提升本国检验检测检疫领域技术水平的强烈愿望也是相通的。”田茜回忆说,当时自己讲授的课程是“瓜类果斑病菌检疫鉴定技术”,就是希望能带给各国学员丰富、实用的检验检疫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是发生在甜瓜、西瓜等葫芦科植物上的一种严重的世界性种传病害,该病发病迅速、传播速度快、爆发性强且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由于此病往往在水果种植过程中开始发作,病菌常隐藏在种子、种苗中,有较强隐匿性,因此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进出口检疫的重点项目之一。
课堂上,田茜为学员们详细讲解利用瓜类果斑病菌胶体金检测试纸条进行瓜类种苗检测的操作步骤。
“相较于至少需要1至2小时检出结果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胶体金试纸条检测方法不需要特殊的实验仪器及设备,操作简便,仅需 5—15分钟就能检出结果,更适合田间现场检测。”田茜表示,果蔬进出口检测并不局限于水果出口到他国时进行的检测,还包括水果种植过程中本国对其进行的质量监控和产地检测,目的是及时发现病害问题,降低水果出口他国时因检测不合格被退回的风险。
取样、制样、加样、检测、观察……起初连怎么取样都不清楚的学员们经过老师们手把手的指导,全部熟练掌握了实验操作方法。
一期培训班,一座“连心桥”,共同打造强化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检疫专业力量
“这次培训班,不仅为参与国带去实用的技术手段,还充分展示了我国检验检测检疫领域技术能力的进步。”中国检科院测试评价中心副主任彭涛介绍,“这不仅是对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检疫技术进步成果的认可,也是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增进友谊的务实举措。”
“一些病害在世界范围内呈局限分布状态,某一病原物种或许并不分布于我国境内,但需要我国关注、研究。这是因为,缺失样品会导致相关检测方法开发受阻或检测精准度不高,不利于我国进口果蔬的质量安全认定。”植物检验与检疫研究所副研究员姜帆表示,希望此类培训能够持续进行下去。
培训班是一个阶段的结束,也是新的开始。
2020年,“输华水果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国际培训班”再次筹备,受疫情影响而延迟,目前已定于今年9月举办。据了解,上次参训的学员再次表现出强烈兴趣,希望能够获知更多关于中国进口水果和蔬菜的植物保鲜要求,期待参加专门的食品检测训练,并了解中国婴儿食品进口产品质量控制体系相关情况。
巴基斯坦学员Rashad Waseem Khan Qadri表示:“我参加了2019年培训,获得了很好的经验,这就是我为什么对参加培训仍感兴趣的原因。作为园艺系果树科的研究人员,我对园艺苗圃、水果生产和加工等现代园艺技术很感兴趣,也想了解更多检验检疫领域的信息。”
“眼下,我院正针对课件录制等事项加紧准备,并已向‘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发出参训邀请,受邀请方包括上次参加培训的19名学员。我们希望这类专业培训班能够为‘一带一路’沿线更多国家送去先进技术,并以严谨、务实、高效的态度传递出我国与各国共同进步、共谋发展的信念。”中国检科院培训中心主任徐晓丽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