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治理沙漠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诗篇
图一:昔日的八步沙变成了绿洲。
图二: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
■本报记者 贾珺 文/摄
10月19日至20日,在中国报业协会举办的“天马行空 自在武威”全国党报(新媒体)武威行活动中,《中国消费者报》记者与来自中央和全国各地160余家主流媒体的新闻记者,实地感受了千年文化古城的独特魅力,见证了武威城乡发展速度,触摸了凉州大地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脉搏。尤其令记者感动的是,地处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这两大沙漠夹击之下的武威,通过近40年持之以恒的治理,已经从“沙进人退”成功逆转到“人进沙退”,走出了一条治理沙漠化的成功之路,为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创造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八步沙林场“六老汉”:沙漠里树起的丰碑
在中国西北河西走廊东北端武威市古浪县的一处沙漠地带,有这样一个传奇:6个家庭,平均每个家庭治沙造林超过万亩。这就是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的英雄事迹。
深秋的武威天高气爽,碧空如洗。10月19日,记者与来自中央和全国各地百余家主流媒体的新闻记者一起来到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采访。
八步沙位于武威市古浪县东北,是腾格里沙漠南缘向南凸出的一片内陆沙漠。尽管已是深秋,放眼望去,林场里梭梭、红枣、榆树、红柳等依然茁壮生长、绿意葱茏。
为什么叫八步沙?有一种说法是谐音“跋步沙”,意思是这里流沙遍地,很难行走。还有一种说法是,当地百姓出门走八步就是大沙漠。“一夜大风沙骑墙,早上起来驴上房”曾是八步沙的真实写照。因为气候干旱和过度开荒放牧,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八步沙寸草不生,肆虐的风沙不断侵蚀周围的村庄和农田,严重影响群众生产和生活。
为保护家园,20世纪80年代初,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6位村民义无反顾挺进八步沙,以联产承包形式组建集体林场,承包治理7.5万亩流沙。
与“沙魔”几番较量,他们发现沙漠确实不好对付。头顶烈日、脚踩黄沙,几场大风刮过,活下来的树苗连30%都不到。
尝试、失败、再尝试、再失败……六老汉一边打听求教、一边反复摸索。终于,他们发现了一个好法子:树窝周边埋麦草能把沙子固定住,刮风时就能把树苗保住。从此,“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治沙办法在八步沙推广。慢慢地,树苗成活率上去了,漫天黄沙中显现出点点滴滴的绿色。经过10余年苦战,六老汉硬是驯服了4.2万亩沙漠。
为了让事业持续下去,林场成立之初,六老汉就约定:“每家必须出一个人,把八步沙治理下去。”20世纪90年代以来,贺中强、石银山、罗兴全、郭万刚、程生学、王志鹏陆续接过老汉们的铁锹,成为第二代治沙人,开始创新应用“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结构,实行造林管护网格化管理。
2017年,郭朝明的孙子郭玺加入林场,成为第三代治沙人,全面尝试“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等新技术,从防沙治沙、植树造林到培育沙产业、发展生态经济,闯出了一条“以农促林、以副养林、农林并举、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子承父志、世代相传,守得沙漠变绿洲。40多年来,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矢志不渝、拼搏奉献,科学治沙、绿色发展,持之以恒推进治沙造林事业,至今完成治沙造林28.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育草面积43万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6000多万株,修筑治沙道路100多公里,完成公路铁路等通道绿化200多公里。
林场治沙人“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壮举和治沙成果,为干旱荒漠区防沙治沙闯出了一条典型的成功之路,也为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2019年3月29日,中央宣传部授予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时代楷模”称号。
风光无限:光伏治沙打造“经济绿洲”
金秋10月,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的武威市凉州区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成千上万块蓝色光伏板构成的蓝色“湖泊”泛起涟漪,蓬勃发展的新能源产业赋予茫茫大漠无限活力。10月20日,记者来到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采访,现场感受“板上发电、板下种植,将太阳能开发与沙漠治理有机结合”的光伏治沙新模式。
记者看到,光伏板下,成片的草方格如同一张绿网牢牢锁住流沙。草方格中间,花棒、沙打旺、沙米、四翅滨藜等沙生植物迎风挺拔。据园区负责人介绍,他们引进种植的耐沙植物——四翅滨藜,不仅固沙率高,而且经济收益也较高。通过九墩滩立体光伏治沙项目的实施,不仅让沙漠覆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还通过光伏治沙项目点沙成金,输出源源不断的绿电,造福祖国大江南北。
据记者了解,武威市凉州区太阳能资源富集,每平方米年辐射6199.9兆焦,年日照利用1735小时,属太阳能I类资源。“十四五”期间,凉州区抢抓国家打造河西地区千万千瓦级大型风光电基地战略机遇,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积极探索光伏治沙新模式,布局打造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促进全区经济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
据武威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位于凉州城区东北方30公里处,规划占地面积50万亩,装机容量1500万千瓦。园区规划光伏发电单元15个,配套330千伏升压站15座,共享储能电站15座。配套建设大数据调度中心、通场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园区建成后年发电量260.25亿千瓦时,年产值75亿元,上缴税金5亿元。
该园区建设采取统一规划基地、统一优选企业、统一用地政策、统一关键技术、统一配套设施、统一管理服务“六统一”模式。截至目前,园区已入驻光伏企业11家,实施光伏发电项目13个,总装机容量220万千瓦。其中,第一批竞配项目4个、总装机容量50万千瓦;第二批竞配项目4个、装机容量40万千瓦,均已开工建设。
近年来,武威市围绕打造多能互补综合能源基地,统筹新能源开发和产业链构建,建成及在建风光电项目975万千瓦,“十四五”末将达到2500万千瓦,建成一批大兆瓦级风机叶片、智能风机总装、光伏组件等项目,形成风机整装和光伏全套生产能力。在民勤红沙岗率先规划建设零碳产业园,国家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一期项目启动装料调试,总投资110亿元的黄羊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陇电入浙工程和配套750千伏武威北变电站、调峰煤电项目有望年内开工。
大漠平湖: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乐章
深秋的红崖山水库碧波荡漾,大天鹅、白鹭等水鸟或在水中游弋觅食,或在水面追逐嬉戏、展翅翱翔。一望无垠的湖面在明媚阳光下波光粼粼,如同一面绿色宝镜镶嵌在民勤绿洲边缘,谱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协奏曲。
10月20日,记者在水库观景台看到,水库北面山崖上“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13个大字格外醒目。
武威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红崖山水库位于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南距武威市区60公里,北距民勤县城30公里,设计库容1.48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90万亩,最大蓄水面积25平方公里,以农业灌溉、保护和改善生态为主,兼有防洪、旅游等功能,是亚洲最大的沙漠人工水库、民勤县境内唯一的地表水源调蓄工程,也是该县人民赖以生存的生命工程。
该水库始建于1958年,建库伊始,物资匮乏、机械落后,民勤县人民依靠“大兵团”作战,历经8年,于1966年建成投运。水库主要由大坝、溢洪道、泄洪闸、输水洞及防护堤等建筑物组成,最大坝高17.1米。经多年运行,水库泥沙淤积严重,库容仅为原规划的2/3,调蓄能力严重不足,2016年由国家发改委批复实施红崖山水库加高扩建工程,项目总投资4.56亿元。工程建成后,水库库容由0.99亿立方米增加到1.48亿立方米,规模由中型上升至大(Ⅱ)型,水库调蓄功能大大提升,有效缓解了上游来水与灌区需水矛盾,水资源得到更加高效充分的利用。
水库来水由石羊河途经蔡旗断面汇入,主要由3部分组成。其中,景电二期延伸工程向民勤调水0.79亿立方米,上游天然河道来水1.08亿立方米以上,凉州区西营专用输水渠向民勤调水1.1亿立方米。2010年以来,蔡旗断面过站总径流连续达到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咔咔咔……”采访现场,相机快门声响个不停。记者们纷纷表示,从红崖山水库看到了民勤的希望和未来,感受到了武威人民誓把沙漠变绿洲的坚强决心。
富民新村:“搬”出一片新天地
秋日的武威,长河落日、天高云阔。10月19日,记者走进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宽阔的广场、整洁的村道、完善的基础设施、鳞次栉比的农家小院,校园里书声琅琅,大棚里村民正忙,秀美乡村的美丽画卷徐徐在记者眼前铺展。
就在10年前,富民新村的群众生活状况与现在截然不同。那时,大部分村民生活在武威市南部山区,山大沟深、干旱少雨,村民住的是土坯房,走的是泥洼路,吃水要用毛驴从远处驮。村子距县城有2个多小时路程,看病、上学十分不便。
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党的十八大开始。武威市古浪县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实施黄花滩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6万多地处山区的贫困群众搬进了交通便利、设施齐全的黄花滩移民区,通过发展牛羊养殖和蔬菜种植逐步摆脱了贫困。
如今,党的富民政策已在富民新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富民新村打出“日光温室精细果蔬+舍饲牛羊养殖+大田饲草种植”的产业发展组合拳,累计建成日光温室420多座、养殖暖棚940多座,羊存栏4万多只、牛存栏2000多头。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园、海升集团智能玻璃温室相继落地投产,以串收番茄、草莓、古浪香瓜为主的优质果蔬产销两旺,1000多名群众实现就地就业。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89.88万元,是2019年的3.86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85元,是2019年的1.72倍。
近年来,富民新村党总支坚持党建引领、政策扶持、龙头带动、抱团发展的思路,推进特色产业发展,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让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形成了党建引领、产业振兴的“富民新村”模式。
昔日的“沙窝窝”变成了“金窝窝”,原来的“山大沟深”变成了“一马平川”,易地搬迁群众留得住、能就业、有收入,日子越过越好。
一张张图片,一个个故事,让采访团成员深受触动。解放军报社高级编辑欧世金等多位记者表示:“富民新村的实践案例充分说明,在党的领导下,只要心中装着老百姓,哪怕有千难万难,沙漠也能变成绿洲,黄土也能化成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