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2023年十大消费维权新闻评选投票启动
作者:任震宇
图片

  2023年,消费市场呈现出许多新特点,消费维权工作取得不少新成效:公益诉讼、集体诉讼、公开质询、合规指引……这些措施对消费市场中的不合理现象进行了全面警示和规范,有力地促进了消费公平;与消费者权益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不断完善,法律体系愈加健全;快递面单隐私保护、阅读类APP良莠不齐、共享充电宝存在诸多消费陷阱等新兴消费业态中的新问题广受关注,维权热点研究持续深入;限制茶叶过度包装、制止餐饮浪费现象,科学合理消费的引导力度不断加大……
  《中国消费者报》作为深耕消费维权领域39年的专业媒体,连续三年推出消费维权新闻评选,希望选出消费者心目中最有效、最有力的消费维权新闻。
  感谢您对《中国消费者报》的关注,欢迎您扫描下方二维码投出宝贵的一票。中国消费者报社将根据投票结果,从以下12个候选项中最终确定“2023年十大消费维权新闻”,与评选结果完全一致的前30名读者将获得精美纪念品一份。期待您的参与!
1.中消协公布“提振消费信心”消费维权年主题
  2023年1月11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2023年消费维权年主题为“提振消费信心”。中消协表示,“提振消费信心”具有3个方面的涵义:一是立足主责主业,推动消费者权益保护协同共治,打造更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二是坚持需求导向,顺应消费需求多元化趋势,推动消费供给提质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三是坚持问题导向,找准主攻方向,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推动消费提质升级。选择“提振消费信心”作为消费维权年主题有3个方面依据:提振消费信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助力;提振消费信心,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提振消费信心,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有力举措。
2.市场监管部门开展制止餐饮浪费专项行动
  2023年,市场监管总局组织开展制止餐饮浪费专项行动,中消协联合7家行业组织发起倡议,共同遏制餐饮浪费势头。《中国消费者报》积极发挥民生探头作用,设置专栏持续开展“制止餐饮浪费”系列报道。曝光大份菜、“吃播浪费”、外卖“凑单”、无约束不限量自助餐、遗弃余量面包等餐饮浪费现象;报道各地相关倡议、承诺、消费引导活动;报道市场监管部门“随机查餐厅”等督促商家落实主体责任及查处未主动提示、“大胃王”比赛、“免单大挑战”、诱导超量点餐等违法行为典型案例;宣传推广“光盘行动”“半份菜”等典型经验,引导公众共同参与,形成科学、理性、文明消费习惯。
3.聚焦茶叶过度包装,促进新规落地实施
  《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于2023年9月1日实施。该标准对包括茶叶在内食品包装层数、空隙率、包装成本等指标进行了明确规制,整治以往包装材料层数繁复、包装材质华而不实、包装价格占比过高的茶叶过度包装乱象。新标准正式落地实施前的首个春茶上市季,《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历时1个月,深入陕西、山东、四川、安徽、浙江、吉林等地茶叶市场实地探访,对限制茶叶过度包装新规的关键内容进行了多维度的采访报道,有力地助推了新规扎实高效落地落实。
4.江苏省消保委提起全国首例医美领域民事公益诉讼
  在一起销售医疗美容器械“热玛吉”假冒产品案件中,仪器和探头流入北京、上海、南京等全国多地医疗美容市场,侵害了众多不特定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2023年3月1日,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向法院提起全国首例医美领域消费民事公益诉讼。2023年10月调解结案,4被告在新闻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支付惩罚性赔偿金24万元。江苏省消保委在全国率先提起医美领域公益诉讼,从源头上切断不法经营者销售链条,为规范医美领域不法乱象起到了引领作用。同时,该诉讼中,多部门协同合作,增强了消费维权合力,营造了“大消保”体系维权共治一体化格局。
5.重庆出台支持消费者集体诉讼地方标准
  2023年10月12日,由重庆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重庆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联合编制的《消费者组织支持消费者集体诉讼工作规范》发布。该《工作规范》为全国首个支持消费者集体诉讼的地方性标准,规定了案件类型、受理条件、受理程序、诉讼支持、终止支持诉讼等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已于2023年12月15日实施。自2021年以来,重庆市及各级消委会支持消费者集体诉讼40余起,帮助2000多名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上千万元。司法实践证明,支持消费者集体诉讼制度在降低消费者诉讼成本、高效公平解决群体性消费纠纷方面优势显著、成效明显。
6.上海市消保委4问玻尿酸食品乱象
  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针对“玻尿酸食品喝出水光肌”误导消费者的行为连发4问,质疑玻尿酸食品的审批、营销、传播、推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上海市消保委将呼吁关注、推进化解消费生活中的痛点难点问题作为依法履职的突破口,受到相关政府部门、平台和企业的关注和重视,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支持和肯定。
7.针对扫码点餐、扫码停车等乱象,上海市消保委推动建立合规指引
  针对扫码消费过度获取个人信息的痛点问题,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上海市网信办、上海市市场监管局联手出击,在开展“扫码点餐”“扫码停车”暗访体察的基础上,会同行业组织共商制定商超购物、商场停车场扫码缴费、网络点餐、汽车销售行业等个人信息保护合规指引,对不同场景下经营者收集、使用、保管消费者个人信息等提出了具体的合规要求和操作准则,切实提升了相关行业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保护水平。
8.新国标实施多月,多数快递面单个人隐私还在“裸奔”
  《快递电子运单》国家标准对快递运单个人信息显示方式进行了禁止性规定。2023年7—8月,《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在成都、南昌、北京、上海、长春等地调查走访,随机采集了中通、申通、顺丰、邮政等多家快递公司的快递面单,调查发现对于新国标的实施,不同快递公司执行力度差异较大,即使同一家快递公司也情况不一。对市场上许多快递公司未按照国标要求对面单上的个人信息进行隐藏或隐藏不规范、有明显隐私泄露隐患的现象,本报进行了调查报道,引发社会关注。
9.易借难还、扣费混乱,共享充电宝消费侵权乱象多
  近年来,作为“共享”风口上出现的细分行业,共享充电宝在给消费者提供方便的同时也显现出各种弊端。《中国消费者报》聚焦投诉热点和消费痛点,历经一个多月的调查采访,分别从归还后仍被扣押金、“虚”电“套”费、扫码未“弹”却扣费、门店虚假和自动续会员费等方面,连续刊登“共享充电宝消费侵权乱象调查”系列报道,曝光共享充电宝市场出现的12种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10.宣称有效控制近视,艾尔兴哺光仪安全性存争议
  2023年4月11日,湖南消费者李女士向《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反映,12岁的女儿使用艾尔兴近视弱视综合治疗仪3R类半导体激光器激光辐射治疗近视眼,造成视网膜黄斑光损伤。4月26日,记者采写的新闻调查稿件《宣称有效控制近视艾尔兴哺光仪安全性存争议》刊发后,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机构和医疗眼科界产生巨大反响,促进了国家相关监管政策的重大变革。
11.阅读类APP内容良莠不齐、价格不明示
  2023年7月10日,《中国消费者报》刊出了《阅读类APP有多少“坑”》一文,揭露了部分阅读类APP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规做法,如部分APP上的付费小说持续连载几千章还处于未完结状态,读者花费几百元仍看不到结局。有些APP时常弹出广告,影响阅读体验的同时,还容易使读者掉入消费陷阱;有的APP甚至自动勾选“自动续费”选项。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APP的内容存在色情、暴力等情节,会对未成年读者造成严重负面影响。该报道引发了众多消费者的共鸣,登上微博热搜第一名,有68家媒体转发,引起了各地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组织对于阅读APP侵权行为的重视。
12.揭秘同一美白祛斑霜代言人的多重身份
  近年来,网络视频上美白祛斑产品乱象丛生,从广告宣传、资质证书到效果作用五花八门。同一化妆品营销账号“泊蝶美白淡斑霜正品”视频广告中的同一名广告代言人不仅有“屈”“王”“李”“陈”等多个姓氏,还拥有多重身份。《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调查发现,该批号产品属自行生产,注册人广州市爱莲化妆品有限公司的主要负责人与广告中标称的姓氏并不相符,且名下亦未注册有“泊蝶”商标,其行为属于“一号多用”违规行为。该报道揭露了网络平台上美白祛斑产品乱象,对消费者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线上销售行为的规范和行业的健康发展。 (任震宇整理)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 版:要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2023年十大消费维权新闻评选投票启动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