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牌成孩子的“社交名片”?专家提醒——
■本报记者 李燕京
近年来,卡牌在小学生群体中流行开来,这些卡牌需要通过“开盲盒”的形式来获得,孩子们集卡、交换,将其视为“社交名片”。随着卡牌热度不断提高,不少地方出现了小学生攀比炫耀、高价购买等不良现象,甚至有学生偷拿家长几千元钱购买卡牌,当家长发现后要求商家退款时备受阻碍;有的学生则因为在网上购买卡片而落入诈骗陷阱,被骗几万元。
卡牌收集消费群体呈现低龄化趋势,由于未成年人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容易出现盲目跟风和成瘾的心理,需要学校、家长、商家进行适当规范和引导。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宣传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成金鸿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分析说:“过度沉迷集卡的孩子往往是通过玩游戏、集卡获取一点‘成就’,来实现自我心理慰藉。防止孩子沉迷集卡等娱乐活动,家长应该先从自身找原因,给予孩子更多关注、理解和肯定,帮助他们实现正向的自主管理。”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冯芹分析表示:“在物资丰富的时代,孩子集卡时如果出现攀比心理,那么随着孩子逐渐长大,类似思维可能会越来越明显,比如逐渐和同学攀比其他东西,对此家长需要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
不少家长虽然认识到了孩子沉迷卡牌的问题,但却不清楚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家长李女士表示,目前还没有禁止孩子玩卡牌,因为周边很多孩子都在玩,担心影响孩子的社交。
成金鸿建议家长可以和孩子共同参与家庭活动,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在家庭活动中,教育孩子理解物品的价值和金钱的意义,让他们知道收集卡片只是一种娱乐方式,要学会合理分配时间和金钱。
成金鸿还表示,学校可以组织主题班会或者小组活动,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卡片收集的利弊以及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和金钱等问题。同时,及时与家长保持沟通和合作,共同监督和引导学生的行为,形成良好的家校合作氛围。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娱乐与金钱的关系,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