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研制新能源车碳足迹国家标准是此次新政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报记者 吴博峰 文/摄
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3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加强碳计量基础能力建设,完善碳计量体系,提升碳计量服务水平。
近年来,随着清洁能源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对落实“双碳”行动的认知日益增强,被贴上“碳标签”的产品因符合主流消费群体的生活理念,已逐渐成为广大消费者挑选商品时的新选择。在此基础上,以加强产品碳足迹碳标识标准建设为首要任务的新政有哪些重要意义?对今明两年消费市场有何影响?该如何推进低碳消费持续发展?围绕上述问题,《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展开了调查。
“双碳”方案加速落地
在很多人看来,实施“双碳”战略目标是国家层面的发展考量,与消费市场并无太多关联。但实际上,“双碳”战略不仅是一种战略布局,更是倡导一种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通知》提出,按照系统推进、急用先行、开放协同的原则,围绕重点领域研制一批国家标准、采信一批团体标准、突破一批国际标准、启动一批标准化试点。具体来看,今年将发布70项碳核算、碳足迹、碳减排、能效能耗、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国家标准,基本实现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全覆盖;2025年,面向企业、项目、产品的三位一体碳排放核算和评价标准体系基本形成,重点行业和产品能耗能效技术指标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设100家企业和园区碳排放管理标准化试点。2025年底前,研制20项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开展25项关键计量技术研究,制定50项“双碳”领域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关键领域碳计量技术取得重要突破,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碳计量能力基本具备,碳排放计量器具配备和相关仪器设备检定校准工作稳步推进。
《通知》提出了16项重点任务,包括加强计量对碳排放核算的支撑保障、加强重点领域计量技术研究、完善“双碳”相关计量技术规范、加强能源计量监督管理、加强碳计量中心建设等。其中,加强碳计量中心建设要求推动国家碳计量中心建设,研究制定《关于加强国家碳计量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强化国家碳计量中心顶层制度设计和建设任务推进。研究制定碳计量能力建设指导目录,指导计量技术机构和重点排放单位加强碳计量能力建设,不断提升碳计量能力水平。
为确保政策的有序实施,《通知》提出,各级财政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等方式加大对碳计量基础能力建设、基础通用和急用先行标准的支持力度。统筹利用资金渠道,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支持碳排放统计核算和碳监测关键计量技术研究、仪器设备研发和应用、计量技术规范制定等。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时颁布新政的意义在于,通过加强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推动低碳生产与绿色消费。具体来说,《通知》能够规范企业的生产行为,引导消费者选择绿色产品,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标识认证助推绿色消费
在消费市场中,虽然部分商品在销售时被贴上“绿色”“环保”标签,但由于目前市场上“碳标签”种类过多,消费者在挑选商品时难以分辨。因此,推动低碳产品标准化,开展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并向市场公开透明地展示产品碳减排信息至关重要。
记者了解到,为了紧贴低碳清洁发展路线,我国大力推进碳标识认证和分级管理制度。
2023年10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统筹运用质量认证服务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要在产品层面有序建立国家统一推行的产品碳标识(碳标签)认证制度。今年5月,市场监管总局联合金融监管总局等多部门发布的《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初步建立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和分级管理制度。
据了解,产品碳足迹是产品从原材料获取、生产、运输、销售到最终处置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而产品碳标识认证是在制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建立相关背景数据库的基础上,国家层面建立的统一规范的认证制度,通过明确标注产品碳足迹量化信息,引导企业节能降碳。
谈及产品碳标识认证的作用,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介绍说:“碳标识认证是推动低碳生产和绿色消费的重要手段。通过向消费者提供产品碳足迹的信息,碳标识认证可以帮助消费者了解产品的环保性能和碳排放情况,从而引导消费者选择更加低碳、环保的产品。这种机制可以激发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和偏好,推动市场向低碳、环保的方向转型。”
为更好地让碳标识认证推动绿色消费,部分省市已开展碳足迹、碳标签评价体系建设工作。比如,江苏省明确在电池、光伏、钢铁等行业率先探索开展产品碳标识认证,鼓励有条件的城市探索开展纺织品、绿色建材等特色产品碳标识认证。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表示,碳标识认证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将促进绿色低碳消费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推动消费模式的绿色转型,为低碳生产提供市场动力。
谨防“低碳”营销噱头
近年来,随着低碳生活理念深入人心,消费市场更青睐购买“低碳产品”。不过,这些被贴上“低碳”标签的产品真的都符合相关要求吗?记者了解到,此前家装市场一时兴起的“低碳地板”“低碳油漆”被发现是概念炒作,存在夸大虚假宣传功能并抬高价格的情况,一定程度上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不可否认的是,碳标识制度想要得到消费市场的广泛认可,须从制度与技术层面解决问题。“为了完善并初步建立碳标识认证制度以助力低碳消费,完善碳标识体系,制定统一的碳足迹核算方法和标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是首要任务。”柏文喜说。
记者注意到,在《通知》提出的重点任务中,关于制定标准的内容多达8项。其中,多项内容涉及消费市场,引发公众关注。
《通知》要求,加快研制新能源车、光伏、锂电池等产品碳足迹国家标准,服务外贸出口新优势;开展电子电器、塑料、建材等重点产品碳足迹标准研制;研究制定产品碳标识认证管理办法,研制碳标识相关国家标准。加快研制电动汽车充电桩、第五代移动通信(5G)基站设备等新型基础设施能效标准。
受此因素的积极影响,此前存在的同一产品碳排放认证结果不统一的情况将会得到显著改善。
此外,在加强重点产品和设备循环利用标准研制方面,制定汽车、电子产品、家用电器等回收拆解标准,研究制定农用机械零部件回收利用相关标准。开展退役光伏设备、风电设备、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研制,加大新能源产品设备的绿色设计标准供给,加快研制再生塑料、再生金属标准。
袁帅认为,完善标准体系将发挥多方面的积极作用。标准体系是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有助于提升产品和服务的整体品质水平;标准体系可以规范市场秩序,防止不正当竞争和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