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消费警示
警惕“免息”“低息”等网络贷款套路
作者:张文章

■本报记者 张文章
  近期,有群众反映通过网络贷款遇到息费不透明、实际借款成本过高、个人信息泄露、过度借贷等问题,合法权益受到严重侵害。为此,金融监管总局厦门监管局发布了警惕网络贷款套路的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关注3种风险。
  一是模糊利息费用风险。即以“免息”“低息”等说辞营销宣传吸引潜在客户借款,但在实际放款时违规收取费用。另行签订合同,要求消费者收到借款后第一时间转回“保证金”,变相收取“砍头息”;以默认勾选、强制勾选等方式捆包销售,要求消费者购买非必要的产品服务作为放款前置条件,且提前还款不退还订购费用;通过APP操作设置限制消费者正常还款,引发消费者债务逾期,产生“罚息”。
  二是泄露个人信息风险。即在获取客户相关信息后,将客户个人敏感信息打包出售给“产业链”上下游不法机构获利,使消费者及其亲友饱受各类电话销售骚扰。
  三是诱导过度借贷风险。蛊惑消费者过度超前消费,诱导消费者在旗下的众多网络平台连环借款、以贷还贷,致使消费者负债超出自身收入水平,还款时引导借款人拆东墙补西墙,使消费者债台高筑,可能导致不良征信记录。
  金融监管总局厦门监管局提醒,消费者要强化风险意识,选择正规渠道。警惕低息诱惑,对“低息”“免息”“无抵押快速放款”等诱导性营销宣传说辞保持高度警惕,办理借款业务时,认真阅读合同条款,充分了解借款条件,关注借款业务真实息费水平及费用明细;保护个人信息,不随意透露身份证、手机号、银行卡号、账户密码、验证码、人脸识别等敏感信息,不随意点击“贷款需求”“额度测评”等弹窗标识、贷款链接及网站,谨慎进行信息授权行为;选择正规渠道,办理借贷业务时,应关注机构金融许可证、经营许可证等载明的业务范围,通过金融监管部门官方网站等渠道核实金融机构资质。
  此外,消费者还要依法及时维权,积极应对侵害。切勿轻信“代理维权”“征信修复”“停息挂账”等宣传广告,避免受到二次侵害。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3 版:热点】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警惕“免息”“低息”等网络贷款套路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