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成都武侯区
边角改造拥抱夕阳红
作者:刘铭 文/摄
图片

图:武侯区晋阳巷95岁的吴大爷在社区健身角上下自如。
■本报记者 刘铭 文/摄
  在成都市武侯区晋阳巷,95岁的吴大爷每天清晨都会准时出现在晋康运动健身角。他熟练地操作着电动轮椅,在崭新的健身步道上完成每日的“自由放飞”。这个由城市边角地改造而成的社区公园,已成为当地老年人社交、锻炼的重要场所。“过去这里是个‘四不像’的闲置地块,现在变成了设施齐全的健身公园。”吴大爷的感慨道出了武侯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给居民生活带来的切实改变。
  4月中旬,记者实地探访发现,通过盘活城市的边角地带、植入智慧化适老设施、打造嵌入式服务网络,这些社区不仅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生活痛点,更催生出健身社交、智慧康养等银发消费新业态,在为老年人编织晚年幸福生活的同时,也让社区消费焕发出全新活力。
  在晋康运动健身角,园内绿树成荫,全园铺满健身步道,有扭腰器、漫步机、椭圆机等先进的健身器材。“过去在小区外面锻炼,要走十几分钟路,现在下楼就是。”正在扭腰器上锻炼的彭大爷告诉记者,健身角去年竣工后,周围小区的住户都爱来玩。
  据记者了解,近年来,成都市武侯区聚焦城市边角地、夹心地、插花地及拆违腾退空间更新利用,已打造“金角银边”点位103处。这些健身角、微公园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休闲生活,也带动了周边消费,如运动装备购买、茶饮消费等。
  老旧小区改造同样成效显著。位于武侯区望江路街道老马路社区的丰泽苑小区,是25年的老小区。在改造中,小区不仅保留了原有的音乐文化特色,还加装了楼道折叠座椅、智能门禁系统等适老设施。记者在该小区看到,大门口人脸识别、智能门禁、蜂巢快递柜等现代生活元素一应俱全;“十五分钟生活圈导视图”将小区周围的医院、学校、商业设施清晰标注;“丰泽苑小区服务力量公示图”里公示有15种便民服务电话,涵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社区在小区内设立了“家门口服务社”,让服务和温暖直通家门。
  “这些小改造解决了老人爬楼难的大问题。”老马路社区党委副书记胡海焘介绍,小区还获得了“2024年第四届中国幸福社区范例奖——范例社区”称号。
  在空间改造的基础上,武侯区还将适老化服务向居家场景延伸。该区累计完成3000余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的适老化改造。改造内容包括安装智能手环、烟雾传感器等设备,建立智慧物联监管平台,为老人提供24小时的安全守护。智能设备的普及不仅满足了老年人“原居安老”需求,也促进了智能家居、安全防护设备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更成体系的服务创新体现在社区嵌入式康养中心的建设上。武侯区引入专业社会力量,采取“医疗+养老”相结合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从治疗期住院到康复护理、从生活照料到临终关怀的全周期服务,为社区老人提供便捷、实惠、优质的“家门口”养老服务。
  从闲置地块的盘活利用到居家适老化改造,从嵌入式养老服务到银发消费新场景的培育,每一个适老化细节的改变,都在悄然培育着新的消费场景;每一项便民服务的升级,都在持续释放银发经济的新动能。武侯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不仅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优质的生活服务,更通过智慧化、人性化改造,重塑了社区消费新场景,让社区消费潜力无限。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4 版:市场】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边角改造拥抱夕阳红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