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麦子店街道举办的汉语学堂座无虚席。
■本报记者 王小月 文/摄
在北京朝阳区麦子店街道,国际化社区的治理实践正焕发勃勃生机。作为CBD延伸带与使馆区的交会点,这里常住外籍人口占比超20%。近年来,麦子店街道以“文化共融+服务升级”为核心,通过“语言桥梁”“智慧商圈”等创新场景,探索出一条中外居民“零障碍”生活消费新路径。
每周二、四上午,麦子店街道市民活动中心的汉语学堂总是座无虚席。4月15日,来自意大利的安东尼奥(Antonio)告诉记者,去年初到北京时,他曾在超市因语言不通闹出笑话,如今通过汉语学堂的学习,已能自如应对购物、就医等日常场景。
这项与高校及专业机构合作的公益项目,采用“情景模拟+实用技能”教学模式,涵盖移动支付、交通出行、医疗挂号等高频场景需求,吸引了数百名外籍居民参与。
语言服务的升级不仅体现在课堂,据麦园社区党委书记董卫民介绍,社区正在打造“舒亭小筑(OASIS)”便民空间,提供咖啡、点心、Wi-Fi等服务,兼具休憩、社交功能,成为汉语学堂的课后延伸站。
在麦子店,文化交融的图景随处可见。在各社区邻里节系列活动中,中外居民同场竞技飞盘、匹克球、亲子接力等;在非遗手作体验区里,扎染、螺钿胸针等传统手工制作吸引外籍友人驻足尝试;在亲子体验区,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动手绘画、体验面部彩绘,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社区活动已成为我们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一位参与活动的韩国居民表示。
“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已经成为麦子店街道的日常。一年一度的国际社区文化季、中外居民过大年等活动,都颇具国际范儿。”麦子店街道市民活动中心负责人张子钦告诉记者,街道每年都会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外籍参与者占比较高,真正实现了邻里无国界。
国际化社区离不开精细化服务支撑。2024年4月,麦子店蓝色港湾商圈挂牌“朝阳区支付服务示范街区”,成为全国首个“入境消费友好型商圈”。在这里,多语种服务岗、外币兑换点、支持38种货币结算的智能POS机等一应俱全。
“街道数字化服务覆盖广泛,智能快递柜、无人售货机等便民设施布局完善。”麦子店街道综合办公室经济专班工作人员曹家玮告诉记者,街道持续优化支付服务体系,商圈已实现外卡支付全覆盖,同时为老年群体配备“零钱包”等现金服务。在入境消费友好场景建设方面,通过强化移动支付宣传、增设双语指引标识等措施,提升外籍人士消费体验。
朝阳公园社区党委书记丁建光向记者介绍,社区正在制作便民地图,通过手绘地图直观展示街道的综合资源,社区服务站也配套了双语服务指南。去年中秋节,街道联动辖区商户与对口帮扶地区,推出特色展销,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选购优质农副产品。
从汉语学堂的朗朗书声、棋牌室的多元碰撞,到商圈的支付创新,真正的国际化不是简单的外语标识和跨国连锁,麦子店街道正用扎实的服务印证:真正的国际化是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都能便利地生活,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找到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