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企业办事人员在太原市政务服务中心市场监管局窗口咨询业务。 冯铁飞/摄
图二: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宣传活动。 太原市市场监管局供图
■本报记者 冯铁飞
营商环境是市场经济赖以生存的土壤,是各类经营主体存续发展的根基。近年来,山西省太原市市场监管局以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靶向发力的务实举措,从市场准入、信用监管服务等多维度精准施策,持续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为太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破除壁垒放宽准入
“以前办企业要跑好几个部门,提交一堆材料,最少得等一周。现在通过网上平台在线填写信息、上传材料,来一次就拿到了营业执照,真是太方便了!”7月29日,在太原市政务服务中心太原市市场监管局外资登记窗口,刚拿到营业执照的张先生对市场监管部门的高效服务赞不绝口。
近年来,太原市市场监管局着力优化外资企业登记注册服务,推行网上申报和窗口现场申报融合模式,企业申请、受理、核准等环节均可网上办理。在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山西政务服务平台的网站上,记者找到了“外资企业及分支机构设立”版块,其中清晰标明权力部门为太原市市场监管局,法定时限为15个工作日,承诺时限为1个工作日。太原市市场监管局注册科负责人王喆告诉记者,只要前期手续准备齐全并合格,企业当天就能领到营业执照。今年以来,该局已累计为44家外资企业进行了登记注册。
太原市市场监管局探索实施“实名认证+授权委托”举措,让大型外资企业受益良多。王喆告诉记者,根据执行登记注册“一事一人一认证”原则,办理每一笔登记、备案业务,办理实名认证的每名人员均要单次独立核验,这一政策在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的同时,也给分支机构多的大型外商投资企业带来新挑战,这些分支机构企业法定代表人多为外国人或长期居住海外,实名认证相对困难。
针对这一实际问题,根据市场监管总局相关精神,2024年4月开始,在山西省市场监管局和登记系统技术方的支持下,太原市市场监管局以太原肯德基有限公司为试点,探索实施“实名认证+授权委托”相结合的便利举措,在严格遵循实名认证要求的基础上,允许隶属企业法人依据公司决议授权他人代为进行实名认证。同时,企业只须登录山西省市场主体全程网办服务平台,按照要求填写相关信息并上传授权书,被授权人通过登记注册身份验证小程序完成人脸扫描,即可实现实名认证。该局还对经营主体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和指导,通过“记录—落实—反馈—综合研判”闭环管理,及时收集企业在系统操作、授权程序等方面的意见建议,持续优化服务机制。
据肯德基公司反馈,采取“实名认证+授权委托”方式后,该公司在太原新设餐厅营业执照办理时间从之前平均7天压缩至1—2天,人员协调成本降低60%以上,截至目前,已有14家新餐厅在太原市落地。
注重信用优化服务
7月9日,太原市小店区龙兴尚品和牛餐饮店的经营者任湛打电话向太原市市场监管局咨询逾期未年报的信用修复办理流程,当工作人员答复“首次因未按时年报列异,不仅免于处罚,还可以在补报后实现自动修复”后,任湛兴奋地说:“你们的服务真是太到位、太贴心了,明年我一定记着按时年报!”
2024年10月以来,太原市市场监管局以市场监管总局赋予的信用修复制度创新试点任务为契机,聚焦企业信用修复痛点难点,突出“理念+制度”双轨创新,实现信用监管从惩戒为主向惩戒与修复并重转变,为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信用护航。
太原市市场监管局信用监管科科长张立告诉记者,该局与太原市发展和改革部门联合出台了《太原市“信用修复一件事”工作指引》,依托山西省政务服务网高效办成一件事窗口和“三晋通”APP,打造信用修复并行申请渠道,实现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协同联动、互认共享。发布《信用修复流程指南》,实现信用修复加速度办结。今年上半年,完成信用修复办理时效压缩60%以上,企业满意度达98%。
该局还建立了信用修复主动告知机制,事前向新设立主体发放《信用合规提示书》;事中通过短信提示、电话督促、上门走访等方式,对符合修复条件的企业实施“打铃”提醒,全方位引导帮办;事后针对因首次年报逾期的企业提供免申即修服务,自动关联年报补报数据,实现自动修复。该服务程序自7月1日正式上线以来,已有4216户经营主体享受该服务。
提高质效简化流程
6月23日,太原市和平医院的上级法人股东正式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事后,太原市和平医院院长宋玉剑专程到太原市市场监管局表示感谢:“你们的惠企制度含金量高,帮我们减少了麻烦,太感谢了!”
原来,该医院是一家民营医院,因上级法人股东计划在香港上市,每次申请都要求下属公司到所在地市场监管部门开具无违法违规证明,该医院已连续开了3年证明。2024年,太原市在全省率先推行企业信用“双报告”(《企业信用信息公示报告》和《公共信用信息报告》)替代市场监管、知识产权领域无违法违规证明制度后,该医院再也不用跑腿开证明,打印两份信用报告就满足了申请上市的材料要求。
太原市市场监管局还实行信用惩戒缓冲制度,实行住所异常、歇业登记、公示信息纠错、信用观察期4项缓冲机制,给予失信企业一定的缓冲期和容错空间,让柔性信用监管更有温度。建立“容缺+承诺+宽展”机制,为经营主体提供容缺受理、免罚宽展等便利化服务,在“山西精品”“最美店铺”“质量一站式服务”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树立守信受益的良好导向。该局充分实施差异化监管,对信用等级高的企业落实无事不扰,对信用等级低的企业增加抽查频次,共开展市场监管领域双随机抽查任务81次,抽取企业6686户。
从登记注册到信用监管,从制度破冰到生态重构,太原市市场监管局以信用修复“小切口”撬动信用监管“大提升”,不仅为经营主体擦亮了诚信名片,更激活了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下一步,太原市市场监管局将锚定“塑造整体市监、打造省域样板”目标,科学实施事前告知、事中抽查、事后修复的全链条信用监管,持续释放信用赋能效应,为太原加快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贡献市场监管力量。
●记者手记
让企业在沃土中成长
营商环境的优化,本质上是一场关乎制度供给的深刻变革。太原市市场监管领域的实践,是行政权力从重管理转向重服务,是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作为,是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集成,当刚性约束与柔性关怀形成合力,企业才能获得持续成长的养分。
7月29日,记者在太原市政务服务中心市场监管局窗口采访时,旁边窗口一位前来办事的工作人员主动跟记者聊了起来。这位在公司办理登记注册业务20年、对相关流程了如指掌的“老行家”,谈及业务办理的变化时直言“现在跟以前比,都不能用跨越来说”,稍作思索后又表示:“应该用飞跃来形容。”他回忆以前办理业务需要跑多个部门,时间跨度很长。“现在来一次就能搞定,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电话沟通、网上联络,根本不用多跑。”他说:“时间对企业来说就是金钱,太原在这方面做得确实好。”
信用体系的创新构建,是营商环境提质的核心支点。以“双报告”替代传统证明,用信任代替审批,用数据替代跑腿,表面看是办事流程的简化,实则是对经营主体信用价值的深度挖掘。这种转变打破了证明依赖的行政惯性,将企业信用转化为市场的通行证,既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更重塑了政府与市场的互动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
太原市市场监管局全周期的信用服务理念,体现了现代治理的温度与精度。事前预警、事中帮扶、事后容错的闭环机制,打破了一罚了之的监管模式。这种思路既守住了市场监管的底线,也为企业预留了试错空间,尤其对中小企业而言,这种容错机制将帮助其在发展初期抵御信用风险,实现稳健成长。
差异化的信用激励约束体系,是引导市场行为的指挥棒。太原把“惩戒缓冲”与“守信激励”并重,构建起守信受益、失信受限的良性生态。当合规经营与政策红利直接挂钩,当轻微失信能获得改过机会,经营主体自然会将信用建设内化为经营准则,这种由制度引导形成的自律氛围,远比单纯的行政监管更具可持续性。
从要素驱动到制度驱动,营商环境的升级之路正是不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释放市场活力的过程。太原的实践表明,唯有将企业需求作为制度创新的出发点,将信用建设作为治理现代化的突破口,才能培育出滋养企业成长的深厚沃土,让经营主体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冯铁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