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博峰
8月12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发布最新一期汽车销量数据。7月,国内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59.1万辆和259.3万辆,延续今年以来的较快增长势头,汽车消费市场活力加速释放。
汽车产销量增速再扩大
中汽协数据显示,7月汽车产销量同比分别增长13.3%和14.7%。今年前7个月,我国汽车销量1826.9万辆,同比增长12%,销量增速较1—6月进一步扩大,折射出当前汽车市场健康可持续的消费生态。
今年以来,国内车市单月销量基本保持在10%左右。按照往年市场运行规律,每当进入6月后,汽车市场通常会随着车企“高温假”以及优惠幅度的减弱进入传统销售淡季,直至9月前后才恢复正常。但从最近2个月车市表现来看,汽车销量不仅没有下滑,反而还出现了连续性的爆发行情。
具体来看,7月,乘用车共销售228.7万辆,同比增长14.7%,创今年单月销量增速最高值的同时,也为今年下半年车市实现了“开门红”。在乘用车主要品种中,与上年同期相比,基本型乘用车(轿车)、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多功能乘用车(MPV)和交叉型乘用车销量呈不同程度增长。
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7月,车市往往会进入传统淡季,部分厂家安排年度设备检修,产销节奏有所放缓,环比呈现季节性回落。但从今年的市场环境看,以旧换新政策效果继续显现,行业综合整治“内卷”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企业新车型持续投放,助力车市良好运行,同比实现较快速度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汽车市场电动化转型步伐持续加快,传统燃油车市场份额呈现出较快下降趋势。中汽协数据显示,1—7月,传统燃料乘用车中,紧凑型和中大型销量有所下降。目前销量仍主要集中在紧凑级,累计销量436.8万辆,同比下降5.5%。同时,销量主要集中在10万元至15万元价格区间,累计销量244万辆,同比下降13.3%。
近日,国家层面已经下达了第三批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第四批将于10月份按计划下达,并将督促地方细化资金使用计划,确保资金有序均衡用到年底。对此,中汽协专务副秘书长许海东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国家政策的明确将有助于稳定消费信心,持续提振汽车消费,确保下半年行业平稳运行。
新能源车产销量稳步增长
数据显示,7月新能源车销量完成126.2万辆,同比增长27.4%,市场占有率达48.7%,单月市场渗透率近五成。在新能源汽车主要品种中,与上年同期相比,纯电动车型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产销呈不同程度增长。
中汽协统计发现,1—7月,新能源车产销累计完成822万辆,同比增长38.5%,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至45%。根据统计,截至今年7月底,我国新能源车保有量即将突破4000万辆。
数据显示,1—7月,新能源乘用车中,各级别销量均呈不同程度增长。目前销量主要集中在紧凑型和中型车,累计销量分别为226.5万辆和201.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2.2%和10.2%;小型车和微型车受政策拉动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在新能源车市场快速增长拉动下,自主品牌市场份额进一步增长,数据显示,7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达70.1%,同比上升3.8个百分点,连续多月打破历史纪录。相比之下,尚处于电动化转型摇摆阶段的合资品牌市场份额继续下滑,与上年同期相比,除德系市场份额在12.8%外,美系、日系、法系、韩系等主要品牌销量均呈明显下降,其中韩系市场份额仅为1.6%。
具体来看,今年前7个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1087.3万辆,同比增长24.4%。自主品牌轿车、SUV和MPV销量占有率分别为62.7%、72.6%和68%,均保持领先位置。
中汽协表示,今年以来,随着自主品牌技术实力不断取得突破,消费者对自主品牌的认可度不断提高,特别是在车市面临较大转型压力的背景下,自主品牌正持续巩固近年来的市场优势,这是今年汽车市场展现出来的亮点之一。
降价规模明显缩小
政策利好与市场秩序改善的双重驱动下,2025年车市复苏动能持续增强。本月初,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以下简称乘联会)表示,鉴于今年上半年车市的良好表现,预计今年汽车消费市场销量将高于业内此前既定目标。
这一利好的背后,是上半年车市在政策红利与行业逐渐理性发展共同作用下呈现的积极效果。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扩大范围、地方补贴资金及时到位等消费提振政策持续发力,叠加“反内卷”行动深化推进,使得无序降价竞争乱象显著降温。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2年1—7月车企平均降价车型约50款,2023年1—7月升至113款,2024年1—7月达147款。而2025年同期新车降价数量降至106款,降价规模明显缩小。
其中,今年4—7月新车降价车型数量明显减少,其中7月有17款,低于2024年同期23款,与2023年持平,显示市场趋于稳定。从降价幅度看,2025年1—7月乘用车市场新车平均降价2.1万元,降价幅度11.3%;7月单月平均降价1.6万元,幅度10.9%。
令人欣喜的是,随着新车市场竞争逐渐回归理性,消费者购车心态也发生明显变化。乘联会调查发现,今年一季度,将价格作为首要考量因素的消费者占比降至15%(较2022年下降28个百分点),而车辆可靠性、品牌美誉度成为消费者购车的核心决策指标。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变化促使车企将更多资源投入品控与研发,而非价格竞争。汽车价格“内卷”现象减弱,行业运行压力改善,6月汽车行业利润率达6.9%,体现行业规模扩大和价格促销趋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