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3·15观点
电商评论区不能成为信息垃圾池
作者:李英锋

  电商评论区不能成为“信息垃圾池”,更不能成为“藏污纳垢区”。电商评论区是电商平台和商家经营管理链条的一部分,在电商平台和商家的“一亩三分地”范围内,电商平台和商家理应对评论区承担必要的管理责任。
■李英锋
  “心里不舒服的时候就出去丢一个,很解气”“重卡车的轮胎可以刺伤吗”……在某电商平台的铁蒺藜(三角钉)商品评论区,一些“买家”在评论区分享商品使用经历或询问商品情况,原本用于安防等领域的这一商品被“买家”买来用于扎胎等不良用途。有的商家非但不制止,还隐晦地介绍这类商品“保密发货”“三角钉的优点是隐蔽性好,也就是会自动分开”。(据8月19日《工人日报》报道)
  按照功能设计,电商评论区是消费者评价商品或服务的平台、交流消费体验的平台以及消费者与商家进行互动的平台。评论区的信息对消费者具有参考价值,有助于消费者作出更优的消费选择;对商家则具有监督价值,能促进商家整改相关问题,提升商品或服务的质量。
  然而,近年来,一些电商平台的评论区开始“不务正业”,出现了大量溢出其功能边界的信息。有的信息链接违法广告,有的信息涉嫌虚假“种草”,有的信息为平台外违规交易甚至诈骗行为引流,有的信息暗示商品的不良用途,鼓励、诱导消费者把商品用到失德或违法的歪道上,有的信息涉及低俗、擦边等内容……显然,这些信息让电商评论区跑偏、变味,污染了电商评论区的网络生态,损害了商家和平台的信誉,给消费者埋下了侵权隐患,也给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秩序等带来了不确定性的风险。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明确: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平台应当履行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加强本平台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应当建立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机制,制定本平台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细则,健全用户注册、账号管理、信息发布审核、跟帖评论审核、版面页面生态管理、实时巡查、应急处置和网络谣言、黑色产业链信息处置等制度。
  电商评论区不能成为“信息垃圾池”,更不能成为“藏污纳垢区”。电商评论区是电商平台和商家经营管理链条的一部分,在电商平台和商家的“一亩三分地”范围内,电商平台和商家理应对评论区承担必要的管理责任。
  电商平台应加强对评论区的审核管理,进一步完善评论区的信息发布规则,划清信息发布的底线和边界,拉出信息发布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动态调整敏感词词库,利用“AI监测+人工核查”的方式对评论区信息进行甄别、筛查,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广泛收集评论区的问题线索。针对不良信息,电商平台应该采取拦截、屏蔽、删除等措施,并要求相关账号进行整改或者作封限处理。如不良信息涉嫌违法犯罪,电商平台还应报告有关部门。同时,商家也应对自家商品或服务的评论区承担一份管理责任,发现不良信息,及时联系平台进行处理。
  只有不断压缩不良信息的生存空间,才能营造健康、文明、清朗、有序的评论区生态环境,才能让电商评论区回归其功能正轨。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 版:要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电商评论区不能成为信息垃圾池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消费者报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