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在南京新街口商圈,几个年轻人刚拿到“报纸”,一对情侣就紧接着在拍报机前准备拍摄。
图二:1912街区里的拍报机。
图三:反面是老门东导览地图的“报纸”更具实用性。
■本报记者 薛晶晶 文/摄
“等了10分钟终于拍到了,你看,我和老门东牌坊同框上了报纸头条,还加了‘这里很南京’的标题,比单纯拍张风景照有意义多了。”在南京门东历史文化街区,刚拿到拍报机打印成果的游客张晴,迫不及待地和同伴分享。最近漫步南京,很容易在热门地段邂逅一份特别的“惊喜”:这类能生成专属报纸的设备,正悄然出现在新街口的霓虹灯下、老门东的黛瓦白墙旁、1912街区的复古建筑间,热闹又温馨的排队拍报场景,与周边的城市景致相映成趣。
街头热象:1分钟get专属“报纸”
9月2日,记者走进1912街区,红白配色的拍报机前,游客始终络绎不绝,学生们结伴研究模板、家长带着孩子调整姿势、情侣依偎着定格瞬间……记者尝试操作发现,机器使用流程简单清晰,拍照前先从金陵财经报、金陵浮光录、南京明星报等多个模板中选定心仪样式,扫码付费后,对准镜头摆好造型拍摄,不出1分钟就能拿到专属报纸。
一张A3大小的“报纸”上,除了醒目的个人照片,还巧妙融入了景区元素与专属特色介绍,让每份“报纸”都带有独特的地域印记。在1912街区的拍报机上,选择金陵财经报模板,会配上“城市客厅文化名片南京1912”的文字,凸显街区的地标属性;在老门东的设备上选用对应模板,“灯影摇碎秦淮夜,此间金陵胜长安”的诗意文字便会随之呈现,尽显老城韵味。9.9元的单价,既包含可收藏的实体照片“报纸”,还附赠电子文件,不少游客刚拿到手就迫不及待地把电子文件分享到朋友圈,新奇、有趣、求定位的评论瞬间刷屏。
打卡迭代:旅游纪念玩出新花样
拍报机并非偶然出现的新鲜事物,而是拍照打卡形式多年迭代的一个缩影。提起早年的打卡记忆,80后朱女士打开了话匣子:“2000年初,街头的大头贴机器风靡一时,花20元选
卡通贴纸当背景,和朋友挤在小隔间里按下快门,把打印好的照片贴在课本、桌子、手机上,拼凑起了我们一整个青春的回忆。”
随着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打卡的形式逐渐丰富多元。朱女士说:“曾经鲜有人问津的景区纪念币,如今成了家庭游客的必选项;那些带有‘南京’‘金陵’醒目字样的文化墙成为年轻人拍摄时尚大片的背景板,斑驳的砖墙、手绘的南京地标、身旁高大的梧桐树,随手一拍便是社交平台的热门分享素材。此外,景区推出的打卡护照也颇具吸引力,不少爱好者会特意穿梭在各个景点之间,以集齐所有印章为乐趣。”
拍报机恰好融合了过往打卡形式的所有优点,像大头贴一样即拍即得,无须等待后期;像纪念币一样有实体质感,方便长久收藏;又像文化墙一样自带地域属性,让纪念更有本地味儿。“过去拍大头贴满屏都是卡通元素,现在能和老门东牌坊一起印上‘报纸’,朋友们一看就知道我在南京玩,还能把它摆在书桌上当装饰,比电子照片更有温度。”00后游客李然边收好“报纸”边说。
情感内核:圈粉各代际
为什么拍报机能在众多打卡形式中脱颖而出?答案藏在消费者的情感需求里。对于80后、90后而言,报纸自带时光滤镜:有人记得每天下楼取报纸的日常,有人怀念翻看报纸时油墨的香气,还有人保留着剪报收藏的习惯。拍报机将自己的照片印上“报纸”,相当于把当下个人经历与童年记忆绑定,形成了独特的情感共鸣。
“我小时候总爱剪报纸上的风景图,现在用拍报机做了张家庭报,上面有我们一家三口的合影,还加了南京特色的头条,以后翻出来看,此次旅行的细节仍然历历在目。”80后家长王浩拿着报纸,语气里是藏不住的满足。
对00后和10后而言,拍报机的吸引力在于个性化与稀缺感。如今手机修图软件普及,千篇一律的滤镜、特效让年轻人逐渐审美疲劳,而拍报机生成的“报纸”,每一张都有专属的日期、文字、地域场景,甚至有的还可以自定义个人标签,这种独一无二的属性恰好契合了年轻人对小众潮流的追求。“我和朋友一起拍了闺密报,标题是‘俩丫头快乐的一天’,背景选了老门东的牌坊,照片反面印着老门东的导览地图,逛景区时还能派上用场,不到10元的支出换来了实实在在的快乐和珍贵的友谊见证,非常值。”刚到南京读大一的学生刘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