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万晓东)9月11日,记者在2025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上获悉,目前北京已建成通过标准化流程采收、检测,随后将货物直接送往商超的农业标准化基地1100余家,年产农产品118万吨,占全市菜篮子产品总量的46%。
据悉,北京持续推动农产品品质升级,目前全市绿色有机认证主体达500余家,年产量超40万吨,越来越多的绿色标签农产品端上百姓餐桌。
在监管手段上,通过“北京农安宝”小程序实施一户一码创新开展智慧监管,每一户生产主体都有专属编码,实现农产品从种植到上市全流程信息可追溯。针对食用农产品安全风险,北京还常态化开展重点品种药物残留攻坚治理专项行动,全面开展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实现樱桃、苹果、蜂蜜等主要食用林产品追溯体系全覆盖。
率先开展穿透式大型食品销售企业体系检查,强化食品安全跨区域风险防范,推动京津冀食品安全监管能力整体提升。与此同时,铁拳、昆仑、国门守护等专项行动持续发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无缝衔接,对食品领域的违法犯罪零容忍。
实施产业升级+审批提速机制,激活食品产业新活力。在北京海淀,某公司拿到了全国首张具身智能机器人食品经营许可证,这是北京在食品产业创新领域的又一突破。创新不止于技术,还体现在营商环境的优化上。针对餐饮店开办流程繁琐的问题,北京实施“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整合消防、水务、市场监管等多部门许可事项,审批时限从52个工作日大幅压缩至10个工作日。此外,北京还寓监管于服务,积极支持地铁、公园、博物馆等场所开办便民餐饮,让群众在出行、休闲时也能便捷吃到放心餐。
以高标准引领产业升级,北京多部门共同推动食品产业向绿色化、标准化、品牌化转型,培育首都特色食品品牌,支持新兴食品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升级与食品安全双向促进。
实施多元参与+宣传科普机制,让食品安全理念深入人心。“这个蔬菜农残检测怎么看?”“买进口食品要注意哪些标识?”在社区商超的“百姓点检日”活动现场,消费者围着工作人员提问,亲手参与食品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