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孟刚)记者从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召开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化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目前,我国已发布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国家标准22项,涵盖动力电池回收通用要求、管理规范、拆解规范、余能检测、再生利用等方面。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迅猛发展,我国已成为动力电池生产大国和使用大国。根据电池使用寿命推算,我国即将迎来动力电池规模化退役阶段。据统计,2024年国内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量突破30万吨,对应市场规模超480亿元,预计到2030年国内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大力推进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今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完善标准体系,实现动力电池规范、安全、高效回收利用。
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司长刘洪生介绍,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大力推进相关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体系,强化标准与产业协调配套。二是推动组建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强化标准化工作顶层设计。三是深入推进标准实施应用,强化产业规范有序发展。
在政策推动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拆解规范》《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余能检测》等国家标准实施以来,在行业内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促进了产业规范化、规模化的健康有序发展。通过实施应用标准,部分企业实现镍钴锰回收率达99.6%、锂回收率达96.5%,促进产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取得了较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刘洪生介绍。此外,市场监管总局正在推进上述国家标准外文版的研制工作,将进一步提升中国标准国际影响力,促进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技术的全球化推广应用。
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将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快标准研制速度,出台一批重要标准,进一步完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体系。加强技术组织建设,加快成立全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加大标准宣贯力度,强化标准实施应用,做好标准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套,做好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以高水平标准引领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