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十年维权路 一世“战友”情
作者:郑铁峰
图片

图:金华市消保委副主任吴承文。 资料图片
人物简介
  吴承文,2015年9月至2021年8月担任浙江省金华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在他的带领下,金华市消保委于2017年、2020年两次被中国消费者协会评为全国消协组织先进集体,三次获评全省消保委先进集体。吴承文也于2017年12月荣获“全国消费维权先进个人”称号。在他与《中国消费者报》紧密协作、共同维权的十年里,这份报纸不仅是他洞察消费热点的“信息库”,更是他破解棘手难题时最信赖的“战友”。2023年11月,在到龄离岗两年后,他再度受命主持秘书处工作,与这份报纸的故事也开启了新的篇章。
■本报记者 郑铁峰
  “果然是‘战友’情深啊,你们‘生日’的时候还记得像我这样的基层老同志。”2025年9月,当《中国消费者报》记者为报社四十周年社庆前来采访时,金华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吴承文开心地说道。今年是他来到消费维权岗位的第十年。用他的话说,与《中国消费者报》从相识、相伴到如今的亲如“战友”,也正好是整整十年光阴。
破解瓶颈
阅读报纸获得维权启示
  2015年10月,刚上任的吴承文就遇到了棘手案件:当地一位消费者购买了一辆进口品牌的家用轿车,使用不久后发现车辆有车漆修补痕迹,4S店对此没有任何反馈,消费者便投诉到金华市消保委。接到投诉后,金华市消保委多次向4S店及厂家去函,对方一再推卸责任,调解一时陷入了僵局。
  正当吴承文感到无从下手时,他突然想起几天前在《中国消费者报》上看到的一则相似报道——杭州的一位车主也是同样的遭遇,在媒体介入后成功维权,获得了赔偿。于是,吴承文试着联系报社浙江记者站。“我当时没抱太大希望,想着一个国家级媒体未必会关注到我们基层的投诉。”吴承文回忆道。
  没想到,《中国消费者报》浙江站记者得知后迅速赶到金华,与消费者和消保委工作人员一同前往4S店调查取证。在事实面前,4S店终于承认车辆在运输途中出现了剐蹭,销售人员私下对车辆进行了补漆处理,在销售过程中也没有告知消费者。经过调解,消费者获得了5万元经济补偿。
  “真的要感谢《中国消费者报》的记者。”吴承文感慨说,“当时我们没有对这类投诉的处理经验,那一次我们不仅解决了投诉,更积累了经验。”此后,金华市消保委专门成立了汽车投诉工作联络站和汽车投诉处理专家委员会,为处理同类纠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此一役,吴承文不仅结识了《中国消费者报》,还结下了长期共同“战斗”的友谊。
  “订阅《中国消费者报》相当于既找了一位老师又配了一位‘战友’。报纸上的案例是处理同类纠纷的活教材,遇到投诉调解瓶颈时找《中国消费者报》,记者一定会伸出援助之手。”吴承文告诉记者,这十年里他和金华当地很多基层市场监管所、消保委分会都是这样描述《中国消费者报》的。
仗剑维权
媒体视角带来监督升级
  “消费维权不止于个案调处,很多工作都离不开媒体的支持,特别是消费监督与消费教育。”吴承文告诉记者。
  近年来,金华市消保委围绕消费者关心的热点消费领域和商品,开展了空气净化器、保温杯、电动自行车等多类商品的比较试验。而《中国消费者报》的记者从立项之初就参与了策划和报道。
  “记者视角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出乎意料的效果。”吴承文举例说,在电动自行车比较试验中,原本只计划按照国家标准检测最高时速、车架强度、制动性能等几项关键指标,但在比较试验的工作会上,记者提出消费者经常会对电动自行车的实际续航里程存疑问,更关心实际续航里程。“为什么不还原真实消费场景?”于是,金华市消保委研究了一套既能尽量还原真实消费场景又能提供不同车辆公平比较的消费体验环境。在封闭路段对9款电动车进行了“灭绝”性体验——9名体重相近者一直骑到没电为止。结果出人意料,只有3款电动自行车的实际行驶里程接近标称里程数,其余6款远远达不到厂家标称的行驶里程。
  “这个比较试验项目没有增加多少经费,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吴承文回忆说,该结果经过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些厂家因此修正了自己的产品说明书,标称里程更接近真实数据,为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带来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受此启发,金华市消保委在接下来的儿童保温杯比较试验中,邀请了十几个小朋友参加现场打分,选出自己喜欢的款式。“产品是否合格是基础,是否真正受到用户喜爱才是核心。”吴承文说,比较试验结果也给供给侧厂家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从卷价格的低质竞争不断优化产品,提升附加值。
提振消费
助力金华特产传播更广
  近几年,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优化,金华市消保委与《中国消费者报》的合作不仅仅停留在维权与监督方面,还拓展至助力地方经济发展上。
  “最近我给你们记者打电话,都是在问什么时候来体验一下我们金华的特色伴手礼产品。”吴承文笑着说。
  自长三角消保委联盟推出特色伴手礼评测活动以来,经《中国消费者报》报道,一大批原本只有金华本地人知道的特色产品——义乌红糖、武义宣莲、永康铜雕、古婺窑等走出了金华,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不少金华特色伴手礼还被评上了浙江省级乃至长三角特色伴手礼。
  今年5月,武义县市场监管局组织“乡村厨神”大赛,以金华特色伴手礼中的宣莲、灵芝孢子粉、蜜梨、铁皮石斛为原料制作菜肴,制作出一道道精美的菜肴。《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再赴现场采访,在报纸头版和中国消费网进行了报道。“这为我们地方经济发展、带动地方产业画上了浓重的一笔。”吴承文说。
  在采访临近尾声时,吴承文表示:“我相信,我和《中国消费者报》的故事还将延续。随着消费维权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消费市场的持续繁荣,消保委与《中国消费者报》都将迎来更广阔的工作场景与合作空间。”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2 版:综合】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十年维权路 一世“战友”情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消费者报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