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auto
试驾报告 冰湖踏雪体验
作者:谢莉葳
图片
图片


    ■本报记者 谢莉葳文/摄
  数九寒冬,滴水成冰。在我国极北苦寒之地,夜色降临在美丽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冰湖上,一束灯光打在用坚冰筑起的一道31度的人工雪坡上,一辆奥迪Q5引擎轰鸣着冲向坡顶,车尾粗重的白色雾气和飞溅的雪花交织,勾勒出一道激动人心的轨迹。
  2010年恰逢奥迪quattro全时四轮驱动技术诞生30周年,1月11日,一汽-大众奥迪品牌携旗下的A系列轿车、Q系列SUV、R系列跑车等50多辆quattro车型齐聚呼伦贝尔冰湖雪原,在-40℃的天气里,以挑战冰雪驾驶极限的方式,为其引以为傲的quat-tro技术庆生。
零下40度踏雪循迹
  一月是呼伦贝尔最寒冷的季节,-40℃气温持续了多日。一瓶矿泉水放在外面,15分钟就能冻成冰棒。人们在户外超过10分钟,感觉整个人都被冻透了。接送记者往返于城里和冰湖的大巴放下人后,立刻掉头返回城里的暖库,否则熄火超过一个小时,发动机和变速箱就会被冻牢,再也无法启动。
  在这样的天气下,1月12日整整一天的时间,记者试乘试驾了奥迪quattro全系车型,感受了冰雪路面quattro车型的独门绝技。
  驾驶奥迪Q5在冰雪覆盖的大兴安岭雪野间穿行时,感觉如履平地,下陡坡时记者按下下坡辅助系统按钮,车速被自动限制在9-30公里,怠速行驶即可轻松过坡。随后记者又驾驶Q5穿过一系列人工障碍,包括Z字形原木障碍、爬坡、坑包、搓板路等,模仿崎岖颠簸的山路行驶,特别是当一轮悬空打滑时,quattro在轻加油门后,车轮先是打滑,然后瞬间向其他车轮传递动力,顺利越过。
  绕桩、紧急并线、高速转弯、急加速、高速刹车,要在冰湖上完成这些试驾的“常规动作”颇具挑战。记者驾驶的A4L起步和加速时没有感觉到有动力损失和打滑现象,转弯时也不必特别小心翼翼,在quattro系统和ESP共同作用之下,轮胎的循迹性做到最大。
  最刺激的莫过于乘坐专业赛手驾驶奥迪TTS,在冰湖上体验原地定点漂移。车子先大圈后小圈,一圈圈漂起来后,坐在里面感觉像洗衣机甩干桶里的衣服飞速旋转。想一试身手的记者们也可以亲自驾驶旁边的奥迪A4L,关掉ESP后,打足方向、大油门行驶,才发现想要漂移不难,但要做到定点漂移并非易事。而收车前的连续高速漂移过弯的hotmap专业赛道测试,将驾乘体验推向高潮。Quattro更强大的牵引力,更纯粹的驾驶乐趣,看来并非自吹自擂。
  世界上每三辆奥迪就有一辆quattro
奥迪诞生百年来,曾两次改变世界汽车驱动技术的潮流,第一次是70年前的1931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辆前轮驱动轿车,如今前轮驱动已成为最普及的驱动方式;第二次就是1980年quattro全时四轮驱动技术的诞生,掀起了一场汽车四驱技术革命,为SUV的兴起奠定了基石。
  在quattro30年庆典后的专访中,奥迪公司负责人被记者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和其他四驱技术相比,quat-tro究竟好在哪儿?
  “Quattro四驱系统最大的特点是托森中央差速器和紧凑的传动结构设计。”据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执行副总经理张晓军介绍,正常行驶状态下,quattro可以按40:60动态扭矩分配比例向前后轴传递动力。在直线加速和弯道驾驶时,车轮附着力发生变化,quattro第一时间便可实现扭矩在前后轴之间的最佳分配。“quattro核心技术中央差速器是纯机械式的,事先不需要任何电子感应或监测,反应速度如条件反射般直接快捷,且成本和故障率相对电子四驱技术都要更低些。”
  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总经理唐迈表示,30年来quattro历经6次重大改进,直至今天仍是“动力分配过程中,对路况反应最直接、可靠性最高、动力性能损失最少”的全时四轮驱动技术。奥迪quattro一问世就成为赛场王者,在多项赛事中取得了上百次冠军,quattro车型一度成了冠军车的代名词。
  如今,全时四驱系统已经是市场上诸多SUV、运动型轿车、超级跑车和高档豪华轿车的标准配置;而quattro技术已经覆盖奥迪A、Q、R三大车系,全球累计销量超过300万辆,超过奥迪所售车型的1/3。
  “quattro技术来中国时间并不长,销量远不及欧美。”张晓军告诉记者,目前quattro车型为数不多。据悉,奥迪Q5、Q7、A8现已全系配备了quattro,但只有5%的A4L和8%的A6L配有quattro,国内在售的奥迪quattro的平均配备率约为8%-9%。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逐渐熟悉和认识到,quattro是关键时刻可以救命的技术,会有更多的中国消费者接受并喜欢上这个带有“小壁虎”图案的quat-tro标志。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4 版:汽车趋势】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试驾报告 冰湖踏雪体验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