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酒后驾车虽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仍不断有人冒着高额罚款、行政拘留以致恶性交通事故的风险酒后驾车,制止这类现象的发生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地方酒驾干预示范初见成效
作者:谢莉葳


    
■本刊首席记者 谢莉葳
  “全球每年约有120万人死于道路交通事故,5000万人因此受伤或致残。”在1月14日举办的中国酒后驾驶干预项目成果报告会上,卫生部疾控司副巡视员张立指出,交通事故伤害所造成的潜在寿命损失远远大于恶性肿瘤和心脏病。更令人痛心的是,15岁-44岁青壮年人群占死伤人数一半以上。
  在一项刚刚结束的为期两年的酒驾干预示范项目中,广西南宁、柳州和湖南长沙交警发现,除了严惩之外,树立“酒后驾车是一种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违法行为”的观念,营造“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酒驾都会被查处”的氛围,对中国特色餐饮文化下,间或心存侥幸或放任心理的酒后驾驶行为有一定抑制作用。
  道路交通伤害可预防可控制
  我国道路交通伤害死亡人数是世界极高的国家之一。张立透露,2009年我国共查处交通违法案件30万起,其中有4万起涉及酒后驾驶,占13.6%,3.7万起当事人被行政拘留。
  “从公共卫生的角度来说,道路交通伤害和其他疾病一样,是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的。”张立表示,考虑到重罚之下酒后驾车仍难以杜绝,很大程度上来自国内餐饮文化氛围和侥幸过关心理作祟,2006年-2009年期间,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全球道路安全合作伙伴(GRSP)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共同在中国开展了酒后驾驶干预项目,选择了广西南宁和柳州作为项目的试点城市,湖南长沙作为对照城市。
  “该项目采取的干预措施主要包括公众宣传和强化执法”,据全球道路安全合作伙伴中国区主任袁和介绍,项目经历了现状调查(2006年8月-2007年7月)、干预措施实施(2007年8月-2008年11月)和干预后评估(2008年12月-2009年9月)三个阶段。
  在近4年的时间里,项目组通过各种干预措施,力求提高公众对于酒后驾驶的风险和违反法律后果的认知度,树立“开车不饮酒,饮酒不开车”的观念,辅以加强执法,南宁和柳州市酒后驾驶率、酒驾事故数和伤亡人数明显下降。
  其间,南宁和柳州市分别进行了两轮公众宣传和强化执法活动。除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当地主流媒体大力宣传外,两市志愿者走上街头共发放了7.8万个承诺车贴,张贴了6920张社区海报,将9380个桌标和1万多个杯垫摆放到了两市的重点涉酒场所,将30万个一次性宣传纸杯和3万个钥匙扣发放到车队、客运站、汽车修理厂等驾驶员频繁出没的场所。
  营造无论何时何地都可能被查处氛围
  干预之前南宁、柳州两市曾对路边拦截的1万多名驾驶员进行问卷调查,其中6.8%有酒后驾驶行为,尤其是晚上8点之后,酒后驾驶率更是高达9.9%。在两市导致人员死亡和重伤的事故中,34.5%涉及酒后驾驶。仅有5%的驾驶员知道我国规定的酒后驾驶的最低法定阈值。
  通过两轮加强执法,南宁共进行了14次大范围执法活动,共检测驾驶员3.3万人。柳州则把执法活动日常化,共检测驾驶员1.5万人。两地共同的经验是,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地点进行执法,营造“如果酒后驾车,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会被查处”的氛围是一大关键。同时利用警示牌、警灯、媒体跟踪曝光等方式,将震慑作用放大。
  干预活动结束后的再次调查显示:在南宁和柳州被拦截的1.1万名驾驶员中,南宁酒驾司机从237人降为39人;柳州从248人降为83人。在南宁5个城区连续采集的严重事故(即导致至少1人重伤或死亡的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中,饮酒司机所占比例从17.6%降至14.6%。柳州4个城区的严重事故中,酒驾司机所占比例从34.5%降至22.6%。而未采取特殊干预措施的湖南长沙,酒后驾驶率在原有基础上小幅上升。调查结果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开车不饮酒 饮酒不开车
  酒后驾驶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导致道路交通事故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欧盟国家有30%-40%的驾驶员死亡与酒后驾驶相关;在美国,1982年美国道路交通事故中与饮酒相关的事故高达60%,经过近30年的努力,到2007年,仍有31.7%的致死事故与饮酒相关。
  道路安全不仅是交通管理的问题,也是一个公共卫生和社会发展的问题,它关系到所有道路使用者的安全。项目组认为有两大特点值得借鉴和推广:首先是增大执法时间和地点的不可预测性,同时大张旗鼓地执法,利用警示牌、警灯、媒体跟踪曝光等方式,可将震慑作用放大。最关键的是,如何使公众真正认识到“酒后驾驶是一种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违法行为”,不再宽容这种行为。辅之以果断公平的执法,才能使“开车不饮酒,饮酒不开车”深入人心。此外,执法的深入持续下去,有赖交管、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国际组织的多方合作。
  仅靠短时期的干预,无法彻底解决酒后驾驶问题。公众意识的提高需要各方面坚持不懈的努力。项目组希望,在南宁和柳州的探索实践像一颗“种子”,唤起公众的重视,那些被评估证实有效的干预措施,能与其他城市共享。
●记者手记
  2009年由于酒后驾驶引发恶性交通事故频发,公众关注度和政府部门的监控力度空前加大,社会各界对酒驾的容忍度大大降低,酒后驾车已成众矢之的,但仍有一些涉及道路交通安全的问题尚未得到明确的答案。
  首先,酒驾虽然是个公共卫生问题,但对酒精在人体内代谢规律的研究目前国内尚存空白。同样是喝了一杯酒,不同体质的人代谢快慢不同,有些人两三个小时后就检测不出来了,而有些人过了五六个小时,血液中酒精浓度依然很高。对于喝了酒后到底多久能驾车,会上也没有专家能说得清。
  其次,疲劳驾驶也是导致恶性交通事故的一大常见原因,但疲劳度既无法量化,也无法鉴定。疲劳驾驶虽然造成的危害性一点不比酒后驾驶小,但即使构成疲劳驾驶,也不会被认定为违法行为。据悉,目前相关法规仅对客运司机开多长时间必须休息有一定要求,对于私家车主并无限制。 (谢莉葳)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2 版:汽车·热线】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地方酒驾干预示范初见成效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