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期待福祉指数提高民众生活品质
作者:田方


    ■田 方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吴晓灵表示,全国人大财经委正在调研全新的政府评价体系——福祉指数,这也是“十二五”规划调研的一个重要课题(据3月9日《第一财经日报》报道)。
  今年全国“两会”涉及民生的话题不少,但在笔者看来,最引人遐想的当属福祉指数。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表示:“我们衡量的标准影响着我们的所作所为。如果我们的衡量标准是错误的,那么我们所奋力争取的目标就是错误的。”GDP(国民生产总值)本来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公共部门在内的市场经济活动的指标,但很长一段时间,它被视为衡量社会福祉的指标,导致一些地方政府的工作出现偏差。“十二五”规划将引入福祉指数,最终目的是要克服地方政府的GDP导向。这表明,我们关注的目标已经从经济发展转向民生福祉,意味着我们今后关注的重点是人,是人的生活品质。
  国际经验表明,福祉是人们能够享受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终端成果,是人民对发展成果的客观享受和主观体验。GDP这一指标难以反映这样复杂的东西。比如说,大量经济活动发生在家庭中,它们对个人幸福的贡献与市场生产同样多,甚至超出了后者,但它们不能在GDP中得到体现。同样,随着环境的改善,人们的幸福感会有所提升,但按照常规方式衡量的产出可能出现下降。这一事实表明单纯经济增长的指标不能衡量人类社会的成功与否。
  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进步,使得我们现在能够开发出更广泛、涵盖面更广的幸福指标。从科学的观点看,福祉指数不应当是政府和社会在特定时期针对一定的社会问题或为保持社会稳定而采取的权宜之计,而是应当包括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公共服务共4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涵盖收入分配、健康状况、环境治理、环境满意度、安全感、政府治理(政府廉洁、司法公正等)、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设施等指标。国家发展经济,推动社会进步,创造财富的目的就是让个人获得更多的福祉。因此,以福祉指数取代GDP导向,要求我们从关注民生入手,把发展的目标彻底转向提高人民的福祉,把发展经济作为提高人民福祉的手段,从而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毋庸讳言,过去我们的政府评价体系,是基于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过分追求GDP发展,一些地方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付出了高昂的环境代价。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们必须从历史和整个社会发展的高度思考全社会和社区的福祉,这就需要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构建一套科学、规范的政府评价指标体系,而以福祉指数取代GDP导向无疑是最佳的选择。这将促使我们加深对“发展”这一概念的理解,在公共管理工作中不仅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出发,解决部分社会成员面临的现实生活问题,也要从全体社会成员的福祉出发,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期待福祉指数提高民众生活品质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