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乾元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电动汽车再次成为诸多方面热议话题。全国人大代表、工信部副部长苗圩透露,工信部正联合有关部委,计划进一步扩大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使用试点工作,除增加新能源车试点城市外,还要对纯电动轿车的个人用户提供财政补贴,最高可达五万到六万元。话音未落,3月12日,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即再次透露,如果电动汽车现在入市的话,价格比同样功率的内燃机汽车要高几万甚至十几万元。为鼓励个人购买,国家正在设计、考虑补贴等相关政策,“补贴额度6万元左右。”
政府用意是好的。发展电动汽车,首要目标是环保节能,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解决目前过度依赖天然能源之患。理论上的远景对消费者也有利,动力传动装置等变化,定会带来消费成本的降低。所以于大局于个体都有好处,推动电动汽车发展就必然是善举。
不过,理想归理想,现今的状况和理论上的前景恰恰相反,目前生产电动汽车的制造成本要远高于传统车型,使用的便捷性也远比不上现在这些烧油的车。因此,要想电动汽车真正大发展,一是要解决产业化问题,以推进产品成熟度提高;二是要解决使用的便捷性问题,以利广泛推广。产品不成熟,仅以补贴作为助推手段,电动汽车普及会很难。
或许有人说,不是每家国内知名汽车企业都在致力于电动汽车研发,这样的规模还不算产业化?确是这样,从国内汽车产业现状来看,电动汽车的研发生产果然是颇显“规模”:包括北京、上海的年度车展,甚至广州、成都车展上,“电动汽车”已成为各家企业争相展示的标志性产品,电动汽车大有随时可以走入百姓家的趋势。不过,要是追问一句,“什么时候量产”或是 “什么时候上市”,不少品牌或许都会来一个“顾左右而言他”。
电动汽车研发意味着企业发展的高精尖,意味着企业的实力。但是,即便是车展上的展示,更多的也只是一种姿态,是一种标榜,甚至是一种手段。对于有些品牌、企业而言,或者更该说是抓住了一个要政策要资金的由头。说这话不是空穴来风,电动汽车风生水起几年间,政府投资声音时有耳闻,电动汽车立项消息也随时可见,只要扯起电动汽车大旗,政策尤其资金大多就能轻松到位,但似乎从来没听说哪里对电动汽车行业准入提出过要求,不管技术实力,先把钱投入进来再说;不管发展状况,先把摊子支起来再看。结果并不重要,立项就是成绩。于是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就成为必然。但结果是直到今天,真正敢于拉出来到街上遛遛的,恐怕不多,心里发虚的或许不少。
因此,要想实现电动汽车的产业规模,绝不能是现在的数量虽多却很散很混乱的局面,而需要标准和规范作前提。首要任务是建立产品技术标准,以利于为电动汽车正名,也可以避免打着电动汽车旗号蒙投资行为;同时,应建立市场准入制度,避免良莠不辨一窝蜂而上;更重要的是,应制定清晰的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唯有如此,才能避免遍地开花却不香的局面,也才能避免盲目投资,让白花花的银子打了水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