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石排标本的意义在还富于民
作者:孙瑞灼


    ■孙瑞灼
  从幼儿园到博士,实施长达25年的免费教育。广东省东莞市石排镇这一做法一石激起千层浪,被称为 “中国最牛教育强镇”,“石排模式”在全国的免费教育中成为首例。其实,不止是教育,在城市品质、产业经济、文化事业、市民素质、民生福利、党的建设等方面,石排镇开始了一个中国式的“中国镇”的经济转型探索(据5月25日《中国经济周刊》报道)。
  石排镇能普及25年免费教育,源于当地经济足够发达,每年的可支配财政收入达5亿元左右。这对于经济落后地区而言,不具有推广和借鉴价值。那么,石排镇普及25年免费教育的看点在哪里呢?在笔者看来,是当地政府还富于民的先进理念,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开启高福利时代的发展样本。
  政府的钱全部取之于民,也理所应当要用之于民。当政府财政收入达到一定程度,超出了政府履行职能所需的范围时,还富于民就成为人性化政府的首要考虑和理性选择。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于1938年在《经济分析与政策导论》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向社会分红”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一定地域内,政府从投入国有企业的资本和土地中获得利润,除了将一部分用于对企业的再投资等支出,可以将另一部分作为社会分红分给全体公民,以体现公民对企业或资源的全民所有性质,并从这种关系中获得实际利益。
  社会分红不仅可以增加消费,而且有利于增加百姓的幸福指数,是人权观念的巨大进步。事实上,“向社会分红”理论在当前逐渐被广泛运用。2008年,新加坡政府公布了“政府盈余全民分享计划”,给国民发了一个相当于43亿人民币的大“红包”。我国香港特区政府紧随其后,因为巨额财政盈余决定退税400亿港元,退税率高达75%。此前,广东省东莞市也向低收入群众派发千元红包。这些都说明,还富于民的观念已被越来越多地接受。
  虽然我国经济比不上发达国家,但是,近几年来,我国财税收入也是稳步增长。一些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更是步入先富的前列,财政收入在正常开支之外,有了大量的赢余。面对充裕的财政,这些先富起来的地方,如何使用赢余的财政资金,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用于奢侈浪费、大搞堂馆建设和形象工程,还是还富于民、造福于民?显然,理性的政府应当选择后者。石排镇25年免费教育的意义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政府还富于民的标本。一些先富起来的地区不妨学学石排镇的做法,通过提供免费教育等免费公共产品,让人民从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中得到实惠,实现“共建共享”的目标。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石排标本的意义在还富于民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