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劣质奶瓶为何能混进三甲医院
作者:余翔


    ■余 翔
  湖北省两家三甲医院,被查出用小作坊生产的一次性奶瓶给婴儿喂奶。这些质地轻薄、可能以废旧塑料为原料的奶瓶,在这两家医院里使用数量竟多达34万只 (据6月1日《第一财经日报》报道)。
  在人们的心目中,无论是医院的规模、技术管理水平还是诊疗护理质量,三甲医院都应该是一流水准,是值得信赖的。谁能想到,湖北省的两家三甲医院给婴幼儿使用的一次性奶瓶,竟然都是小作坊生产的劣质产品。
  根据媒体报道,这些奶瓶的生产者没有相关许可证,生产线上也见不到任何除菌消毒的设备,成品全部裸露堆放;由于使用了不合格原材料,奶瓶瓶壁质地轻薄,瓶身呈乳白色。这样的产品,想必两家三甲医院的管理者不会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丧失了基本的道德底线,无视其他婴幼儿的健康安全,让劣质奶瓶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畅行无阻呢?
  答案无他,利益使然。执法人员告诉记者,从正规企业购买合格奶瓶的单价是1元,而从无证的小作坊进货,每个只需0.31元。粗略计算,34万个奶瓶光是从成本差价中就可抠出近24万元。在诱人的经济利益面前,湖北省这两家三甲医院在采购新生儿的必需品时,竟然连供应商的生产资质都不去审核,利令智昏,令人惊叹。
  一段时间以来,部分医院唯利是图的做法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有的是巧立名目乱收费,有的是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地位高收费,有的就是像湖北省这两家医院一样,在药品器材采购中拼命压缩成本,以次充好糊弄患者,留下了不少安全隐患。遏制这种倾向,需要加强对医疗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但更重要的是,主管部门必须充分履行好自己的管理职责。
  大量劣质奶瓶堂而皇之地混进这两家三甲医院,就既有医院相关人员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原因,也有主管部门管理缺失的责任。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虽然是由医院自主采购,但根据卫生部相关规定,医院对每次采购的用品必须进行详细记录备案。主管部门如果能对照备案材料,对这些用品进行认真抽查,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更不会让这种安全隐患长时间地存在。备案制度徒具形式,日常抽查只是走走过场,甚至有时连过场都不走,也就难怪医院逐利肆无忌惮,问题的揭露要依赖普通消费者的警觉了。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健康,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是一个十分重大的民生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强调,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要确保医疗卫生服务的安全,主管部门就必须从日常监管的细节抓起,让已有的制度规定落到实处。但愿劣质奶瓶混进三甲医院一事能给相关部门一点提醒,亡羊补牢,庶几可以避免更大事故的发生。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劣质奶瓶为何能混进三甲医院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