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饮食一次性消费品】系列报道之一
编者按 “用着方便快捷,扔着潇洒痛快。”人们这样形容“一次性用品”。基于对便利的需要,中国人越来越割舍不开对一次性消费品的依赖。一次性的杯子、饭盒已司空见惯。然而,从饮食安全的角度看,一次性用品在方便快捷的背后,不仅是大量资源的浪费与垃圾的堆积,而且还隐藏着无穷的健康后患。
为此本报记者采写了一组与饮食有关的一次性消费品系列报道,希望相关现象能引起各方人士关注。
■本报记者 孙燕明
近日,广州市消委会对市场上销售的纸杯产品进行比较试验,检测结果令人大吃一惊!本次比较试验的28批次纸杯样品中,达标率仅为7.1%,内在质量达标率仅为21.4%。其中,有9批次样品杯身挺度不达标;有19批次样品脱色试验不达标;有24批次样品标识标注不符合相关标准。
纸杯荧光性物质含量不得超过5cm2/m2
本次比较试验的全部样品均由广州市消委会工作人员以消费者的身份在各商场、超市随机购买,并委托国家轻工业纸张质量监督监测广州站对纸杯产品的外观、容量、泄漏性能、杯身挺度、荧光性物质、脱色试验、微生物(大肠菌群、致病菌)、标识等项目进行测试。
杯身挺度就是指纸杯容不容易变形。纸杯原纸较厚,挺度就比较好。一般情况下,纸杯容量越大,等级越高,杯身挺度要求就越高。脱色试验主要是测试纸杯身上的印刷图案所使用的油墨是否脱色。油墨脱色容易随着饮入的液体进入人体,或附在消费者的手上造成卫生隐患。微生物指标主要测试纸杯样品是否符合标准的卫生要求,是否适合消费者直接盛装饮品。纸杯标识是消费者获知产品真实信息的主要途径,是消费者知情权的重要体现。
由于竹子等植物中含有荧光性物质,国家允许纸杯中含有荧光性物质,但其含量不得超过5cm2/m2,不允许人工添加的荧光增白剂超过该项指标。因为荧光性物质不同于一般化学物质,它不容易被分解、排除,积蓄在体内会影响细胞的正常发育和成长,严重的会引起细胞变异,削弱免疫力,危害人体健康。
劣质纸杯存在三大人体安全危害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很多消费者喜欢用一次性纸杯,认为它既便宜又卫生。但事实恰恰相反,使用一次性纸杯既不卫生也不便宜。一次性纸杯虽然在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但其生产销售非常混乱,质量参差不齐,主要存在原材料使用回收废纸、添加致癌物质荧光增白剂超标、印刷油墨有毒有害三大人体安全危害。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一次性纸杯主要分为3种:第一种使用白卡纸制成,主要用来盛装固体物质,不能盛水和油;第二种是涂蜡纸杯,由于这种纸杯用蜡浸泡过,因此较为防水、厚实,但只要杯子里所装水的温度超过40℃,蜡就会融化,而蜡含有致癌物质多环芳烃;第三种是现在人们普遍使用的纸塑杯,外面是一层纸,里面是一层淋膜纸,这是一种内聚乙烯塑料膜。聚乙烯是食品加工中最安全的化学物质,但如果选用的材料不好或者加工工艺不过关,在聚乙烯热熔或涂抹到纸杯的过程中就会产生裂解变化,产生有毒有害物质。“迄今,我国有关部门对一次性纸杯仅制定了行业标准,还没有颁布强制性国家标准,这是导致一次性纸杯市场鱼龙混杂的直接原因。”董金狮分析说,在大多数一次性纸杯生产企业执行的行业标准中,对油墨的使用并没有明确要求,有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使用有毒的劣质油墨印刷纸杯,导致大量含有苯、甲苯等有毒溶剂的劣质纸杯流入市场。有些企业使用回收的废纸生产纸杯,为了掩盖回收纸的颜色,大量添加具有致癌作用的荧光增白剂;有些企业使用回收的废弃聚乙烯、医疗垃圾及装过农药、油漆等有害物质的包装物作为纸杯的再生加工原料;有些企业为了增加杯子韧性和刚度,违规添加工业塑料。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一次性纸杯国家标准,以规范纸杯行业健康发展,让消费者放心消费。
消费者购买纸杯时须认准QS认证标志
从2007年6月开始,国家质检总局对纸杯、纸餐具、包装纸等21种食品用纸制品实施生产许可制度。2009年5月,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关于开展食品用纸包装、容器等制品生产许可证无证查处工作的公告》明确规定,从去年9月1日起,所有食品用纸包装、容器等制品必须通过QS认证才能上市销售,未获得相关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不得生产该类产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销售或者在经营活动中使用未获得生产许可证的该类产品。但令人深感忧虑的是,目前很多企业没有获生产许可证仍在生产,消费者购买纸杯时须认准QS认证标志。
董金狮认为,一次性纸杯并非颜色越白就越卫生,有些纸杯显得很白是因为添加了大量荧光增白剂。应选用杯壁厚实硬挺的纸杯,杯身挺度不好的纸杯捏起来很软,倒入饮品后端起来时会严重变形,可用手在杯的两侧轻轻挤压,大致可以知道杯身挺度的好坏。很多纸杯上印刷五彩缤纷的图案和字样,如果打开包装袋闻到有刺激性气味,消费者一定不要选购和使用。当纸杯叠在一起时,纸杯外层的油墨必然影响外面所包裹的纸杯内层,消费者最好购买外层无油墨印刷或印刷较少的纸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