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城市建设应防止“热岛效应”
作者:童卉欣


    ■童卉欣
  水泥沥青、高楼大厦越多,城市越是热不可耐。数据显示,由于“热岛效应”,上海市内温度一般要比郊区高出3℃以上 (据7月21日《解放日报》报道)。
  最近一些日子,不少大中城市的地面最高温度都刷新了历史纪录,许多居民感觉酷热天气比以前多了,早晚温差比以前小了。在传统的“四大火炉”之外,网民们列举种种数据,把自己所在的城市添加进了新的“火炉”行列。
  城市为什么越来越热?笔者认为,这里面有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也有一些城市建设和改造规划不周,形成“热岛效应”的问题。
  在我国当前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只看重修路建楼,忽视了城市环境要素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湖泊少了。目前,不少城市管理者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原有的湖泊、坑塘填平,把原有的河道拉直,给原有的水系衬上硬底。而不少小区,在建设景观水系的过程中,不注意对水的尊重,搞出一条条硬化河道——有水的时候,水无法 “呼吸”;无水的时候,由水泥和石块拼成的河道成为吸热的最佳场所,人们在白天承受高温,夜晚还要忍受余热。
  其次是植被破坏了。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许多城市原有的“绿肺”被大量砍伐,让位于商业开发。而现在,一些城市虽有增绿的意识,但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引进外来物种,有的甚至花巨资从森林茂密之处购买大树。其实,大树进城不仅使大树生长地遭受严重的生态破坏,而且,大树进城后成活率低,浪费了不少钱,却没有取得多大的生态效益。
  相比较,一些发达国家善于利用自然赋予的充沛水系为城市营造清凉之感。比如德国汉堡,整个城市由2500座桥梁连接起来,围绕着阿尔斯特湖,人们在夏天的傍晚可以舒适地观光散步,而汇入湖泊的无数小溪至今仍是帆船手们最爱的障碍跑道——人与水和谐相处的场景告诉我们,尊重自然,自然也会回馈城市一个避暑胜地。
  通过植被降温,许多国家更是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如日本东京,其《绿地保护法》中就规定,新建建筑物占地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必须绿化20%的屋顶,否则罚款。荷兰鹿特丹市政府则以补贴的形式,鼓励更多业主安装生态屋顶——植物在建筑物的外墙上形成一个夏天挡热、冬天保暖的隔热层,能帮助减少建筑物内部的能源消耗。
  城市生活应当既方便舒适,又凉爽宜人。笔者认为,有关部门不妨多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真正以人为本,保护城市“绿肺”,珍惜湖泊和湿地,为城市留出更多建筑间隙。如此,才是防止城市“热岛效应”的灵丹妙药。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城市建设应防止“热岛效应”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