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油耗自行申报缺乏核查 划分标准百密一疏
节能汽车 谁来认证
作者:谢莉葳


    ■本刊首席记者 谢莉葳
  随着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公告了第二批“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节能汽车(1.6升及以下乘用车)推广目录,又有12家企业的61款车型入围,为七八月的淡季车市带来了一波节能车型销售小高潮。
  随着政策的推进,实施环节出现的一些疏漏逐渐引起消费者的担忧:3000元补贴资金是否能真正惠及消费者?节能汽车划分标准是否合理?认定节能车型的关键油耗数据实行企业自行申报、书面审核的机制,是否能防止浑水摸鱼?
  商家发放方式难防变相侵吞补贴
  节能补贴政策激起汽车企业的极大热情,就连豪华车品牌奔驰对申报工作都异常积极,政策对汽车消费市场的拉动作用可谓立竿见影。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国内乘用车7月销量环比下降3.44%的背景下,第一批节能目录中涉及的16家生产企业的71款车型逆市上扬,7月共销售了5.7353万辆,较6月份增长了11.75%。
  按照相关政策,“中央财政对消费者购买节能汽车给予每辆3000元的补助,由生产企业在销售时兑付给消费者”,但消费者要拿到这3000元补贴比较被动。
  由于程序上是国家把补贴资金整个“批发”给企业,由企业负责具体发放,虽然多数上榜车企表示会对相关车型直接让利,将国家补贴的3000元全部回馈给消费者,但不乏商家采取将前期的市场优惠缩水的手段,变相把补贴“贴”进自己腰包。
  以北京销售的某节能车型为例,原本商家优惠幅度为8000元,而进入节能目录后,优惠幅度依然保持不变,购车者所期盼的3000元补贴,被商家顺势计入之前的优惠额度,购车者并未享受到真正实惠。
  “国家这种补贴方式,更像是对企业加大对小排量汽车的投入,采取措施降低现有车型油耗和排放的一种奖励”,一位业内人士认为,这3000元补贴看似是补给消费者的,实际上更像是市场供求杠杆下,由厂家、商家和消费者共享。
认定标准出现人为增重反节能
  一般来说,车辆越轻越省油越节能,但根据刚出台的《“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节能汽车(1.6升及以下乘用车)推广实施细则》,一些不达标车型在增加重量后反而能达标。
  根据《细则》,认定一辆车是不是节能汽车主要有两大指标:整车整备质量及百公里综合油耗。其中车重从750-2510公斤共分为16档,每档间隔110-230公斤不等,车重越高,百公里综合油耗标准也随之放宽。这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同一款车不同型号,自重大的车型是“节能汽车”,而自重较轻的车型反而不达标;配备一模一样的发动机,天窗版或自动版是“节能汽车”,而基本配置的标准款反而不达标。
  以1.3升某品牌自动挡车型为例,天窗版百公里综合油耗为6.8升,不带天窗的只有6.7升,看似更节能。但天窗版自重1110公斤,被划入第5档,油耗低于6.8升即为节能汽车;不带天窗的车型自重1089公斤,被划入第4档,油耗低于6.5升才算节能汽车。最后的结果是,天窗版进入了节能汽车目录,不带天窗的车型反而不达标。想达标的做法也很简单,只要配置稍加改动,增加2公斤,达到1091公斤,便可划入第5档,摇身一变成为“节能汽车”。
  较吃亏的还有长安福特新嘉年华,有4款车型自重恰好为1089公斤,被归入第4档,仅以0.1升的油耗之差与“节能汽车”无缘。而只要增重2公斤而归入第5档,这四款车不但属“节能汽车”,还比达标线省油0.2-0.3升。
  汽车行业资深人士贾新光表示,眼下一款汽车往往拥有多个型号的产品,如果自重卡在某一档的上限与下一档的下限之间,就很容易出现自重高的车型达到节能标准、自重低的车型不达标的情况,这显然有失公允。
  既然增重后即可获得“节能汽车”头衔,汽车企业何乐而不为呢?据悉,一些车企已着手对照标准对相应车型进行“增肥”,利用各种方式进行技术变通,有悖鼓励节能和轻量化设计的本意。
  自行申报无人核查难防虚报油耗
  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认定是否属“节能汽车”的一个核心指标是“综合工况油耗比现行标准低20%”。而按照相关细则,综合工况油耗由各车企自行申报,三部委只是组织“对地方上报的节能汽车推广申请报告及相关材料进行审核”。
  “节能补贴实施过程可能存在漏洞”,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航指出,目前由企业自行申报,相关部门只是对照现行标准进行书面审核,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企业诚信,对于企业申报数据是否准确,是否如实申报尚缺乏核查环节,从机制上难以杜绝虚报油耗现象。
  赵航建议第三方机构介入,对申报内容加以评定,进行实质性审查,否则国家3000元节能补贴有可能打水漂,或被人浑水摸鱼钻空子,起不到奖优罚劣的作用。
  对于企业自行申报油耗,其数据可靠性的质疑由来已久。据了解,目前工信部共发布147家企业、8783条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数据,皆来源于生产企业或进口车经销商在上市销售前报送备案。至于企业是否如实申报、报送数据是否与实际相符、市场销售车辆与报送车型是否一致,目前缺乏监管。一些企业申报的油耗只是个别条件下、偶尔一两次测出的最低值。
  工信部对此强调,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对发现或有举报并经指定机构确认查实未按规定报送备案,或未按规定标示、标示内容与公布数据不符的,将“视情节严重,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理”。
  业内人士呼吁,应尽快实施对市场在售新车强制进行定期抽查,引入第三方机构监管,对于虚报标称油耗或产品一致性较差的企业,一经发现,永久取消节能产品认定资格,并予以重罚。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1 版:汽车·观察】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节能汽车 谁来认证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