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如何使汽车补贴落到实处?
作者:李永钧


    ■李永钧
  自6月1日财政部等部委联合出台了新能源汽车购买补贴通知,如今两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上海等试点城市还没有一位市民购买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或纯电动乘用车。新型汽车补贴政策的落空,凸显调控政策引导与微观实体利益诉求之间的巨大偏差。
  此次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力度固然不小,但问题却出在补贴对象上。《通知》明确指出,“补贴资金拨付给汽车生产企业,按其扣除补贴后的价格将新能源汽车销售给私人用户或租赁企业”,这意味着私人购买新能源车将不能获国家直接补贴,而必须通过企业这个中转环节,这一补贴方式让不少购车者对是否能真正享受到补贴持观望态度。
  其一,根据老百姓的消费心理,钱只有直接到自己手里才会感到踏实。反之,即便厂家按补贴将车价降下来,他们也并不会感到有任何实惠可言。
  其二,市场商品的价格本身存在自由浮动,要涨要降都是厂家的战略决策,所以将补贴发到厂家手中,再由厂家发放给消费者,这里面究竟是降价还是补贴?或者两者皆有,往往让消费者看不懂。
  其三,许多消费者担心:“现在市场上的新能源车销量普遍不好,所以厂商们给出了较大的优惠,有了政府的补贴后,厂商可能会取消之前自己给出的优惠。”如果车企的商业运作真是如此,消费者未必能得到更多益处,所以,对于“补贴”消费者未必领情。
  由于补贴不是直接发放给消费者,而是经由厂商兑付,作为消费者也只是名义上的受益者。两个月以来,人们曾经担心的问题渐渐显现了,节能补贴政策在进入市场之后,浑水摸鱼的经销商不少,借着调价的名义使补贴金额缩水,导致补贴政策的效果不能完全显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市场销量,但是混乱的补贴方式让消费者迷惑:虽然国家给了补贴,车辆的实际价格却较之前没有多大变化。
  于是,市场中补贴混乱的现象层出不穷,该补贴的没有有效合理地补贴,不在补贴范围的厂商自己掏腰包也要打着各种旗号把优惠变成补贴。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些现象之所以出现,根本原因在于补贴方式的不明朗。
  政府把补贴发给厂家,本意是希望通过厂家来达到促进消费、推动节能减排的目的;但这种转换并没有明确的细则予以规范,没有相关规定来衡量。同时,商家自掏腰包的“补贴”与国家补贴混在一起,让消费者难以分清哪些是节能车型,这也与政策设立时的鼓励节能减排的初衷不符。新政策的出台看上去很好,但由此引发的疑问也不少。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真正使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落到实处?以笔者所见,最好的方法就是如同减免汽车购置税那样,直接由国家补贴给消费者;让消费者实实在在得到优惠,这样才更有吸引力,也有利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普及。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1 版:汽车·观察】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如何使汽车补贴落到实处?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