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要从高高在上变为真诚服务
作者:李方


    ■本报记者 李 方
  西安消费者安先生2009年1月买了一辆上海汽车MG7,2010年7月,他发现车主不是自己,而且质保期提前了2个月22天。用户在买车时是看不见客户资料的,只有在日后维修保养时才有可能接触。
  安先生当时怀疑自己买的是经销商的二手车。经销商劝安先生别太计较,毕竟车现在也不是在那2个月22天出问题了。8月25日安先生打电话到上汽投诉电话询问此事。厂商回复:对投诉的问题,经过对经销商的了解,并不是安先生说的那样。并告知安先生,采用什么方式方法解决是他自己的权利。
  安先生对此质疑:厂商核实过车主信息吗?连最起码的用户回访都没做,不经核实调查就轻信一面之辞?消费者反倒成了告状的恶人。当安先生提出应恢复MG7的质保期限并做出赔偿时,厂商对此表态说,这是车主和销售商之间的事,与上汽无关。
  厂商坚持认为安先生的遭遇与己无关。从是否将疑似二手车卖给消费者这一操作层面上看,这种说法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假如自己的经销商确实将二手车当新车卖给消费者,厂商要不要承担监督管理不当的连带责任?
  再者,如果经销商果真将旧车当新车卖给消费者,受到侵害的不仅仅是消费者,厂商的品牌形象也会遭到损害。那么,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的确令人费解。
  通过安先生的遭遇,厂商应该认真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转变高高在上的服务理念,更快过渡到真诚为消费者服务上来,需要企业认真思考、尽快拿出解决方案。
  消费者冯艳军投诉说,他在购买东风风神阳光车两年后的一天,偶然发现在大街上随便配把钥匙就能打开车门、点火开关,后备箱等;而且防盗器也不响;根本不像4S店说的,要用密码才能配钥匙。他觉得防盗系统根本不靠谱、很不安全。
  消费者冯艳军反映的问题,绝非个别现象。现在有一定技术的窃车贼,配把能打开车门的钥匙,的确很容易。但是,偷配的钥匙一般启动不了车,偷车贼还要靠专用解码器才能将车偷走。
  杜绝偷车,这的确是汽车厂家不能解决的社会问题。但是,部分厂家在宣传车型防盗安全配置时,往往夸大其词,导致一些消费者误判,麻痹大意,以为自己购买的车型防盗技术牢不可破,被窃车贼钻了空子,蒙受损失。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2 版:汽车·趋势】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要从高高在上变为真诚服务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