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不良谢师方式危害多
作者:胡军


    ■本报记者 胡 军
  送物质还是送精神?可以说,所有的老师在教师节来临之际都在盘算内心早已拟定的“礼物”清单。在这个“礼物”清单中,务实的物质清单与务虚的精神清单二者所占的预期比重到底如何,直接反映了每个教师内心中物质与精神的纠结。

财礼期待折射价值观堕落

  北京老教师葛先生告诉记者,10多年前,教师们过教师节还是互相比谁教出来的学生更有出息,为哪个老师接到学生打来的长途电话多而自豪,但现在,不完全是这样了。有些教师甚至把教师节当成自己的收礼节来期待,直接把自己所执教学生当成了预定的送礼者,这样很不好!”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博士徐翔教授表示,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功利化。究其原因,第一,市场经济确立以后,人们的金钱意识越来越重,这种影响不仅在家长,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教师。在对教师的情感表达上,送礼被演绎成最实惠的一种“尊重”;第二,教育升学压力在不断加大,孩子不清楚,家长却是未雨绸缪,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抢跑,能够获得更充分的教育机会,因此讨好老师成为当务之急;第三,在绩效工资实施以前,教师工作辛苦但待遇确实偏低,这种情况可能会造成部分老师的心理失衡,因此会出现收礼现象。
  教育专家不无担忧地表示,家长们这种功利的谢师方式不仅折射出当下金钱至上观念对整个社会价值观的腐蚀与破坏,也折射出部分教师内心深处传统的师德观、价值观也因此受影响而产生挫败感,甚至发生扭曲。更加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过度功利的谢师方式也会对孩子的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

收受财礼是放弃气节的表现

  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此前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4083名受访者(其中,68.3%的受访者是学生家长)中,61.7%的人支持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出台规定,要求教师不能接受学生或家长礼物。
  在记者日前进行的随机调查中,许多学生家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时下的一个时髦词语:权力寻租。由于教育权益的特殊性,对于家长和学生而言,教师事实上拥有一定的隐性权力。因此,接受学生的财物、财礼等,也是一种隐性的权力寻租。一位老教师不无忧虑的告诉记者,如果传统教育理念里的因材施教因此而异化为因“财”施教,后果将不堪设想。
  长年从事公益维权的北京律师李燕翎表示:“在教师接受财礼方面,虽然,每个家长可能仅送个几百上千元的,但如果一个班有四五十个孩子都送,那数额就相当可观了,以平均每个家长500元计,总数就高达几万元。从法律上来看,已经上升到职务犯罪的程度。根据刑法规定,受贿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可处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七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见,刑法对受贿的惩处标准是很清楚的,教师节收受众多家长的财礼,数量稍多的话就有可能涉及到犯罪了。”
  事实上,在其他国家,对于教师接受学生家长的财礼也有严格的规定,韩国政府就于2006年6月规定,所有中小学教师如收受学生家长的财物,按数额大小将面临从行政警告到被开除的严厉处罚。教师在韩国是收入较高的稳定职业,如果教师收受“寸志”,不但面临被解雇的风险,失去每月几百万韩元的收入,还会影响到自己的退休金。因此,严令之下,很多教师在教师节主动闭门谢客。与此同时,出于尊师重教的传统,韩国政府并不反对学生和家长向教师送花篮、纪念品和蛋糕等小礼物。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教育培训】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不良谢师方式危害多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