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为治污减排寻找新途径
作者:谢莉葳 郝军
图片


    ■本刊首席记者 谢莉葳/文 郝 军/摄

  除了通过节能降耗来降低碳排量之外,还能有其他途径吗?在日前第六届环境与发展中国(国际)论坛上发出另一种声音——二氧化碳可以压缩液化封存于地下,这一观点为打造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社会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一年一度的环境与发展中国(国际)论坛由环境保护部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主办、中华环保联合会承办,以规模大、层次高、辐射广而著称,数十位部级以上政府官员、国际组织活跃人物、国内外专家学者共600余人围绕“推进治污减排,探索环保新道路”这一主题,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深入研讨,旨在研究和探讨国际环保前沿理论和发展趋势,并为国家环保决策提供理论咨询服务。“低碳”成为与会者提及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减排有极限

  一辆1.6排量的汽车每分钟油耗大约0.1升,汽油密度是0.74,0.1升也就是0.074公斤,汽油的主要成分是辛烷,含8个碳的烃,因此含碳84%左右,0.074公斤汽油里有碳0.062公斤,可产生二氧化碳0.145公斤,也就是每分钟制造145克二氧化碳。汽车排量越大,油耗越高,二氧化碳排放越多。
  温室气体破坏臭氧层,引起气候变化,已成为全人类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并渐渐从单纯的环境问题逐渐演变成为更深层次的经济、政治、社会、外交和发展问题。它不仅关系到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还影响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
  对于机动车尾气的排放,欧盟出台了更严苛的标准来限制,规定2015年欧洲新车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须低于130克/公里。但是减排到了一定极限,就必须要考虑研发和生产成本的平衡问题,一辆百公里油耗为8升的汽车,想降低为6升也许并不难,但要降低到4升,技术和资金压力就会凸显。如果单车成本大幅提高,那么这款车的市场竞争力也就大打折扣了。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除了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推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鼓励购买小排量汽车,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外,降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排量还有没有更行之有效的方法?

碳可液化封存

  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张洪涛从地质学角度,别出心裁地提出一种降低二氧化碳的新思路——将二氧化碳收集液化后进行地质储存。
  “现在我们的二氧化碳都排放到空气中去了,我们要想办法把它从空气中收集起来,进行分离、捕获,压缩灌注到地下合适的地层封存或者固化起来,这种地质储存二氧化碳是现在世界公认的安全方案,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实施,中国刚刚起步。”
  据初步估算,目前全国24个主要盆地、46个含油气盆地和68个主要煤层区的深层地下空间都可以储藏液态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的潜力可以满足未来200多年中国二氧化碳地下储存的需要。
  “自然界的碳循环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张洪涛指出,土壤碳库中的碳对大陆的碳稳定性有重要的作用。国土资源部已完成的全国1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调查表明,我国土壤有机碳的含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果采取针对性的人工干预措施,提高土壤的固碳能力,使土壤有机碳的密度增加到30%,那么我国的土壤可以增加固碳量150亿吨。”“当然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首要任务。”虽然张洪涛赞成这一观点,但由于国情所限,高污染的传统能源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仍占大头,2009年占比高达70.1%,天然气只占了3.85%,而国际上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平均占比为24%。张洪涛透露,国土资源部最近正在加紧引导和开发地热、浅层低温能、可燃冰等替代新能源。

增加公共产品供给

  “推动高碳消费方式向低碳消费方式的转变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中国消费者协会秘书长杨红灿以“建立低碳环保消费的途径及激励政策措施”为题发表了演讲。
  杨红灿认为,在环境资源日益稀缺的今天,社会上普遍认同低碳环保的消费理念是一种更好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方式和价值取向,有利于实现公民利益最大化。市场经济下消费行为的转变对生产方式和内容具有决定性影响,可以向生产企业发出需求信号,推动生产技术与工艺的改进。
  杨红灿呼吁政府建立完善的相关产品能耗监管制度,通过阶梯水价、阶梯电价、分户计量供暖等节能措施,抑制高碳消费方式。他提倡消费者日常生活中自觉选择节能、环保、绿色科技循环产品,从衣食住行各方面培养低碳消费习惯。此外,他认为政府应尽快增加公共产品供给,这是对高耗能私人消费品的改进性替代。

兼并重组调结构

  “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财富”,工信部副部长苗圩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大力的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资源再生产业的发展和废旧产品的回收利用,引导和规范汽车、家电等产业的发展。
  工业是能源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最主要的一个行业,能源消耗却占到了全国能耗的71%。指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尚处在工业化中期,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的任务艰巨,这就决定了对能源、资源的需求仍将继续增长。而工业在三产中所占比例较高,我们又不能像一些小国那样,放弃重化工业,采取进口的方式来解决自身需求。加上我国以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决定了减排的巨大难度。“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地提出了加快建设环境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将单位生产的能耗下降20%和污染排放减少10%作为硬性指标。2009年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庄严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40%—45%。
  为此,苗圩开出的“药方”,除了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严格控制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产能过剩行业,还包括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下功夫发展生物医药、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
  对于原材料、汽车、船舶等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产业,苗圩鼓励强强联合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推进跨地区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经济效益,争取培育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企业、大集团。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强调,“十二五”期间,除了严格造纸、纺织、皮革、化工等行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标准,提高污水处理率和负荷率,加强燃煤电厂脱硫脱硝,还要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积极探索出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

●相关链接

新能源汽车风头正劲

  本报讯(记者谢莉葳)第四届中国国际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成果展览会日前在北京展览馆落下帷幕,新能源汽车及相关电池技术最新研发成果展示占据了大片的展出面积,成为展会上人气最旺的一片区域。
  一辆福田混合动力车前围满了参观者,一家电池控制系统制造公司正在展示一项针对混合动力车的电池控制系统研发的保护措施。电脑监控画面显示,电池组工作时一旦某节电池温度突然升高,控制系统将及时切断该组电源,以避免由于单个电池放电不稳定、瞬间过热可能导致的爆炸隐患。
  展会集中展示了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的成果,参展范围涵盖了建筑、能源、汽车等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科学技术、文化等各个领域,生产、生活、消费各个层面。各种新能源大型公交车、大型客车在展会上尽展风采。
  与展会同期举办的第六届环境与发展中国(国际)论坛上,数十位部级以上政府官员、国际环保组织、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共600余人围绕“推进治污减排,探索环保新道路”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近40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发表演讲,围绕“推进节能减排,探索环保新道路”、“促进结构调整 实现减排目标”、“环境保护与民生”等内容,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2 版:汽车·热线】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为治污减排寻找新途径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