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款电动车多少钱?”“抱歉,现在还不能确定。”“它何时能在市场上销售?”“抱歉,我们还没有接到通知。”以上对话在刚刚闭幕的第25届世界纯电动车、混合动力车和燃料电池车大会上屡见不鲜,面对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大部分汽车厂商都无法回答。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3万平方米的一层会场展示着整车厂商、零部件供应商的电动车产品与技术,国内外主流车企悉数到场,这使得本次大会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更像是汽车企业自我宣传的舞台。
汽车企业的普遍热情实际上体现了两种心态:跨国车企将中国市场当做电动车产品运行与发展的实验地;国内自主品牌车企则着眼于在电动车这一新兴领域缩小与国外的差距,同时争取政府的政策与财政支持。与此同时,面对中国这个全球第一大汽车销售国,在电动车领域抢占市场先机,对所有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供应商而言,都尤为重要。
不知从何时起,业内形成了“我国电动汽车产业有望实现‘弯道超车’”的论调,很多人都对我国电动汽车的现状与发展持乐观态度。而在本次大会上,不少行业专家就表达了完全不同的观点。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秘书长付于武表示,电动车产业发展根本没有弯道,我国电动汽车在技术上的追赶需要阶段性的探索和稳步的推进。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董扬也认为,目前中国的电动车与世界巨头根本不在同一起跑线,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超越。在电动车领域,中国企业的技术、产品与欧美传统的汽车企业依然有很大差距。
目前,通用汽车的雪佛兰沃蓝达已在美国上市,日产的聆风也即将进入中国市场,而中国电动汽车量产则迟迟不见起色,这不得不引人思考。
国家863计划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监理专家组组长王秉刚表示,就电动车的技术而言,不同国家的侧重点不同:中国的燃料电池技术相对先进,混合动力技术以日本为优,而在电动车的个别技术环节,德国的电机技术世界领先,日本的电池做得较好。但技术只是基础,并非唯一决定要素,在电动车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市场、政策及配套设施缺一不可。
事实上,欧美等国的传统汽车市场比我国更加成熟,在他们已基本实现汽车普及化的今天,我国的人均汽车占有率仍然较低,虽然这为我国汽车产业今后发展带来机遇,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证明,此刻的中国消费者在未能实现一户一车的基本需求时,很难有能力加入电动汽车的大潮中。
据中投顾问的报告显示,2009年,国内新增的锂电池企业数量约为1500家,但在市场上实际活跃的只是有100多家,这意味着更多的资本是用来炒作概念的,而非切实投入。目前国内汽车企业扎堆发展电动汽车的现象,带来的可能并非是“弯道超车”,也有可能仅是一时的虚假繁荣。 (王艺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