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鹏
钢板厚度与汽车安全性的争论由来已久,其实这种争论的根源在于很多人对于汽车安全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发生碰撞事故之后,只注重汽车本身的损失大小,却忽视了最重要的成员保护。
实际上,汽车外钢板厚度多在0.8-1.2mm之间,从结构强度的角度来讲,车身的结构强度主要取决于车身的结构设计,而不是钢板的厚度。从力学的角度看,同样的材料,在厚度相差不大的情况下,结构决定强度,而不是厚度决定强度。因此,以钢板厚薄论安全,本身并不可取。
汽车的被动安全性,首先强调的是乘员安全,而不是车辆损失,人的生命无价,与生命相比,车辆损失就显得无足轻重了。所以评判一款车安全与否,应综合考虑各个方面,汽车碰撞试验标准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而制定的。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无论欧洲还是美国的碰撞标准,最关注的是碰撞发生后车门是否能打开,车内乘员是否受到伤害,而很少关注车辆损失的程度。因此,汽车车身设计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通过前后车身吸能和能量分散设计,对碰撞进行缓冲,减少对乘员的伤害,通过强化A、B、C柱和车门结构,增加乘员的保护。目前,这种吸能结构已经被厂家广泛应用。
东风日产的区域车身就是典型代表,区域车身是把整体车身基本分为三大块,中间一块为乘员座舱区,前后两块为吸能溃缩区。乘员座舱是车体最坚固的部分,其中前、中、后柱及纵梁、横梁、车顶形成一个笼形框架,最大限度地保证车体在受到撞击、翻滚时车体变形较小,以保护乘员的安全。前后的吸能溃缩区可在受到前后撞击时吸收撞击能量,减少对乘员座舱的冲击,并有效防止撞击后的反弹,造成二次伤害。
与其他厂商的技术相比,东风日产在划分区域的基础上,创新地在溃缩区增加了吸收能量的辅助结构,例如在前车架增加链接钢筋等,车门内部设置防撞钢梁,提高了对侧面撞击能量的吸收能力,同时在受到撞击时预定溃缩区,将撞击能量吸收分散80%,并将剩余能量快速分散到整个车身。区域车身设计使整个车体结实紧凑,增强了车身整体对撞击的抵御能力,最大程度地保护乘客安全。
汽车在道路上行驶时,安全性所涉及的实际上不仅是汽车本身,而是涉及人、车、道路环境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车的安全性固然重要,道路设计、交通状况等同样非常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人,人才是汽车安全的最根本保证。无论碰撞测试结果如何,钢板薄厚与否,车身结构设计合理与否,当速度超过120公里/小时,一旦发生碰撞,一般乘用车结果都是一样的。毕竟车是被动的,人是主动的,车是由人驾驶的。因此,做一个守法的司机,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