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针对物价过快上涨,各级政府近来出台系列措施积极应对,不少消费者也适时调整了消费行为和观念——
各展高招应对高物价
作者:赵靖


    ■本报记者 赵 靖
  近段时间,“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糖高宗”、“煤超疯”等网络词汇广为流传,其背后折射的是消费者对物价快速上涨的无奈。针对这种情况,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近日出台了系列措施积极应对,不少消费者也适时调整了自己的消费行为和观念。
抑制物价上涨政策频出
  为了稳定物价,保障群众基本生活,近期,中央政府及有关部门连续出台系列措施。11月1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当前价格形势,研究部署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政策措施。国务院办公厅11月20日发布《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要求各地和有关部门及时采取16项措施,进一步做好价格调控监管工作,稳定市场价格,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等部门积极行动起来,着手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国家发改革主要负责人召开会议,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加强对主要农产品和居民生活必需品的供需衔接;商请有关部门加快完善价格监管方面的法规;派出督查组分赴价格涨幅较大的地区进行检查督导,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商务部制定了保障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方案,出台了做好蔬菜流通工作的指导意见,采取了加强产销衔接和区域调节、对蔬菜价格实行每日监测、完善强化储备体系并及时进行储备投放等多项举措,以保障蔬菜市场供应。
  各地政府也相继出台措施,全面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北京市开始为期3个月的居民生活必需品专项检查,严打哄抬价格、变相涨价等价格违法行为;福建省福州市上周宣布对4类蔬菜实施价格上限;云南省昆明市和吉林省长春市也计划对蔬菜价格进行控制……
应对高物价各有办法
  面对物价上涨,不少消费者开始精打细算过日子。哪里的东西便宜、哪家商店在打折,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话题之一。在北京市的一些超市,打折蔬菜柜台前经常聚满了人。一些人还坐公交车,去离家较远的批发市场购物。去菜市场不再是大妈们的专利,不少年轻人开始到菜市场去买菜,并且自行编写了“买菜省钱36计”,为大家支招。如:“避开早高峰,改早上买菜为晚上买菜”,“男摊主比女摊主更好打交道”,“多看天气预报,明天下雨今天就多买点菜”……
  相对于到餐馆就餐,自己做饭能省钱是大家的共识,在物价上涨较快的今天,一些白领选择了这一省钱方式。记者的邻居张思伟夫妇两人均在IT公司上班,以往习惯在外面吃饭,现在开始买菜回家做饭了。“晚上做多一点,第二天带盒饭到公司,午饭都解决了。”张思伟给记者算了笔账,以前他们每个月在外就餐的费用在2000元左右,自己做饭一个月的花费仅800多元,单这一项每月就能省下近1200元。张思伟告诉记者,家里做的饭用油少,吃起来更健康,做饭还能增加夫妻之间的感情交流,“以前还真没有发现,自己做饭吃不仅钱包的压力小了,两个人的矛盾也少了,真是一举两得”。
  在北京家乐福超市健翔桥店做行政工作的邢倩倩喜欢网购,在淘宝网11月11日“光棍节”全场5折促销活动中“狠扫”了一把。27岁的邢倩倩告诉记者,现在除了网购衣服、鞋子、化妆品之类的东西,多数日常生活用品也从网上“补货”。“一些网店推出促销打折活动,我前天刚网购了一瓶400毫升的海飞丝洗发水,才11.5元,超市要卖35元。再买些护发素和沐浴露,虽然有10元运费,但总的算来比超市便宜不少,还省了去超市的路费和时间。”11月20日下午,则收到了网购快递包裹的邢倩倩对记者说,“连我妈妈也开始网上购物了,家里需要的东西凡是能在网上购买的,她都让我替她网购,还让我教她怎么上网呢。”
  “琳琳,跟我们一起做头发吧,还差一个人就可以打六折了。”11月19日下午刚下班,在北京市一家大型国企工作的董琳就被同事拉去“拼美发”,每人节省了100多元。除此之外,“拼吃饭”、“拼打车”、“拼旅游”……只要是一起“拼”,董琳说她几乎是来者不拒,“做拼客一族实惠又好玩,还可以扩大交往圈,我觉得很时尚”。
  “二手货”开始受到人们的青睐。在网上各大二手物品交换论坛,记者看到网友们交换的二手物品种类繁多,小到耳环、世博会的纪念门票、旱冰鞋,大到一辆旧汽车,甚至一套房子的居住权。网友“天色无痕”告诉记者,为了减少家里的存货,她经常穿梭于各大论坛的二手物品交易区,希望换到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买了不用就是一种浪费,通过交换让它们找到自己新的价值,这也是一种节约”。
●专家建议在日常生活中开源节流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教授洪涛告诉记者,面对高物价,消费者不应一味地被动接受,应该主动转变消费观念,改变自己的消费方式,“换个活法儿,也会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比较好的一个方法是,在日常生活中开源节流,以弥补物价上涨导致的支出增加。他同时表示,近期物价上涨较快也给消费者提了个醒,即应该学习理性投资,寻找适合自己的投资渠道,合理配置资金。学习并进行必要的理财投入,是化解物价上涨带来的生活压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赵 靖)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特别观察】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各展高招应对高物价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