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机构公布的第三季度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信心指数在连续上升5个季度后首次出现回落
本报讯(记者任震宇)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与尼尔森公司近日公布的中国消费者信心调查结果显示,今年第三季度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104,比第二季度下降5点,在连续上升5个季度后首次出现回落。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回落主要源于消费意愿下降。不过,整体信心水平仍处于乐观区间,大多数消费者对国民经济运行状况表示满意,对未来走势表示乐观。
调查称,消费者对物价上涨预期回升,抑制了消费者的现实消费意愿。仅有41%的消费者认为目前是购买自己所需物品的好时机,比第二季度显著下降11个百分点。消费者对于未来12个月内价格总水平的走势持上涨态度的人数比重有所增加,这与食品价格上涨关系密切。76%的消费者认为物价将会“上升”,比第二季度上升6个百分点;19%的消费者认为“保持不变”,5%的消费者认为物价将“降低”。
此外,对于不同商品的价格走势,78%的消费者认为未来12个月食品价格将“上升”,比第二季度增长10个百分点。其中,一线城市的消费者认为食品价格将上升的比重最高,为89%;农村地区消费者紧随其后,为88%。有62%的消费者预期未来12个月房地产价格“上升”,比第二季度提高8个百分点;认为“下降”的消费者比重下降至15%,比第二季度减少了8个百分点。这表明,今年第一轮房地产调控虽然对抑制一线城市房价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尚未影响到三、四线城市。
从地区分布来看,中部地区消费者信心跃居首位,其次分别为东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表示:“今年以来,东部地区制造业向中部地区转移速度明显加快,促进中部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带动当地就业的增加和收入的提高,对当地消费者信心提升产生显著影响。”
按收入水平看,收入水平越高的消费者,其信心指数也较高。第三季度,高收入家庭的消费者信心指数有所上升,比第二季度上升1点;中等收入和低收入消费者信心分别比第二季度下降了5点和8点。物价上涨尤其是食品价格上涨以及持续提升的通胀预期导致低收入群体消费者信心出现滑落。
尽管大部分消费者对于大宗物品的消费处于观望状态,但并不影响他们对即将到来的2011年的乐观态度。调查显示,接近七成的中国消费者认为未来一年内就业形势将会“好”或“非常好”,比对当前就业形势的满意度高出16个百分点。其中,中部地区消费者对就业前景预期最为乐观。无论城乡,就业预期均基本稳定,农村就业预期仍明显好于城市,乐观的比重达到78%。
超过六成的中国消费者预期,在未来12个月时间里,个人收入状况将处于“好”或“非常好”的状态,比第二季度下降3个百分点。收入预期的回落主要来自东部,产业转移影响到东部的就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