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大林
“精神崩溃型”、“弄虚作假型”、“无钱理发流浪型”……在湖北省武汉市江夏二中的校园宣传栏上,12张手绘的男女生不良发型图整齐地排列其中,不仅绘画手法相当幼稚,发型的名称分类更是让众多学生感觉“很雷人”。江夏二中办公室吴老师称,今年9月新学期开学时,校方设置了该展板,展示目的是让学生严格遵守《学生守则》(据11月22日 《武汉晚报》报道)。
图文并茂,分门别类,甚至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江夏二中的这个展板确实 “很雷人”。说实话,展板上图示的大多数发型,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也不太喜欢。如果我的孩子留出了那样的发型,我可能也会表示反对,但是,对学校以这种方式展示并贴上各种“不良”的标签,我却不能赞成。我想请教江夏二中,你们凭什么说那些发型是“不良”的呢?
生理上,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上,中学生正处于叛逆期。喜欢追逐潮流,追求特立独行,是他们共同的个性特点。而他们的这种个性势必体现在发型、衣着、语言风格甚至面部表情等各个方面。除了上述种种所谓“不良”的发型,所谓奇装异服往往也是他们的最爱,甚至说起话来也带有“火星”的味道。对此,成年人看不惯也是正常的,但成年人“不喜欢、看不惯”不等于“不良”。实际上,在欧美国家的校园里,奇形怪状的发型比比皆是,甚至文身也能在学生身上看到。
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孩子相比,我国的孩子普遍缺乏想像力和创造力。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其根源在于我们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式,尤其是基础教育,基本是“填鸭式”的——我们往往按照某种“好孩子”的标准设计出了种种模式,并以制度的方式迫使孩子就范。穿衣要穿统一的校服,解题必有标准的答案,甚至连思路都要与老师一样……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通常会是循规蹈矩、唯唯诺诺的,缺乏个性,缺乏创新,不会独立思考,不敢怀疑权威。
仔细欣赏江夏二中图示的“不良”发型,著名小品演员潘长江的“潘式发型”也赫然在列。或许,中学生们偏爱那种发型正是追星的结果。为什么这种发型在潘长江脑袋上就算有个性,在中学生脑袋上就变质为“不良”了呢?如果说潘长江的发型“不良”的话,那么央视等媒体都不应该让他登台演出了,因为他的每一次亮相都是一次 “不良”的示范。
由此可见,不是那12种发型“不良”,而是我们的教育理念有点偏执,容不下一些个性自由伸展的空间。目前这种追求统一、扼杀个性的教育方式必须改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