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着力构建首都食品安全现代化控制体系
本报讯(记者贾 君)记者从1月21日召开的北京市食品安全工作会议上获悉,2010年,北京市、区两级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共监测抽检65大类食品样本128085个,全市统一监测合格率达97.36%。其中大米、小麦粉、食用植物油、蔬菜、猪肉和豆制品等六类食品抽检样本14687个,合格率98.22%。同时,全年共查处相关食品案件2748件,处罚金额1715.8万余元。
据北京市食品办主任张志宽介绍,2010年,北京市工商局等部门以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为契机,不断推进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建设,首都食品安全监管控制能力全面提升。在市、区两级组织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北京市食品办在街道(乡镇)建立了食品安全领导机制,全市社区和行政村累计设立6750名食品安全监督员,将管理工作延伸到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监督抽检作用,制定年度全市统一监测和抽检计划,对65大类食品开展监测和风险评估,年均检测样本10万余个。以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为基础,完成6个食品安全监控分中心和11个区县级实验室建设,配备了快速检测车和速检设备,形成四个层级技术控制体系,在食品安全控制、风险预警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张志宽介绍,北京市食品办以北京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为平台,完善信用征集、评价、披露和奖惩制度。2003年至今,将4919种危害较大的不合格食品和56家屡出问题的食品生产企业及7个地区的产品清退出首都市场,形成品种退市、企业退市和产区退市的惩戒机制。
为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北京市大力强化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北京市食品办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保障各环节许可工作有序衔接,全市共发放食品流通许可证52699个。北京市工商局建立食品安全电子预警系统,明确了监管风险和控制重点。目前25家市场已在鲜肉、水果等方面实行统一结算,239家市场对场内商户和商品流通渠道、进销货情况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北京市累计在远郊区县建设村镇食品连锁超市4175家、社区食品便利店2300余家和安全猪肉专柜等网点5000多家;设立食盐批发单位13个,46家食盐分销网点,配备52辆专用配送车辆,对全市18000余家客户实行全面配送,基本覆盖了全市主要区域,确保合格食盐充足供应。全市在流通领域建立食品安全示范店1800余家和农副产品文明市场34家,促进企业诚实守信经营。
张志宽介绍说,2011年北京市的食品安全工作要以市场准入制度为基础,继续坚持“以市场换安全”的同时,“以安全拓市场”,系统提升食品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实现“十二五”食品安全行动计划的良好工作开局。一是要深入排查重大食品安全风险和重大监管责任风险。力争在第一季度末形成2011年度市、区(县)重大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报告,为全年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治理工作奠定基础。二是要注重分析重大安全性和责任性风险的发展趋势,为制定治理方案提供客观依据。三是要针对重大安全性和责任性风险开展防范控制和治理工作。四是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大、屡禁不止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治理,把乳制品、婴幼儿食品、餐桌主要食品和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等重点难点行业领域和农村地区、城乡接合部地区作为整治规范的重点;进一步做好乳品质量安全和“地沟油”治理规范工作,从源头控制非法加工提炼“地沟油”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