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公布低收入阶层CPI凸显政府民生关怀
作者:晏扬


    ■晏 扬
  2010年北京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日前公布,全年CPI增长2.4%,涨幅高于上年3.9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市同时公布了去年的低收入阶层CPI,全年增长4%,比平均CPI高出1.6个百分点。北京市统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低收入阶层食品支出占比较大,因此CPI涨幅较高,低收入阶层CPI将成为制定低保标准、低收入人群补贴的依据(据2月22日《新京报》报道)。
  低收入者与高收入者过着不同的日子,日常消费支出的结构大不相同。按照有关方面的说法,眼下的通胀为结构性通胀,食品价格涨幅最大,带动CPI整体上扬。显然,这一通胀结构与低收入者的消费结构正好重合,低收入者的食品支出占比较大,偏偏食品价格涨幅最大。所以,同样的CPI对不同收入人群的实际影响不同,一个大而化之的CPI平均数据不能较好反映低收入者的实际生活窘境,低收入者需要自己的CPI。
  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月份CPI数据,同时调整了CPI统计权重,食品权重被降低,居住权重被提高。随着民众整体收入水平提高,恩格尔系数降低,食品支出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下降,CPI统计应该及时反映这一变化。按理说,这样的调整属于正常,但还是引来了一些议论,甚至被指人为压低CPI。为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CPI统计数据与低收入人群的实际感受有一定差距。不同收入的人群,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不同,你说食品的统计权重应占30%,有些人则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认为食品权重应占40%,公说婆说,莫衷一是。
  对于政府而言,平均CPI之外,也许并不需要另行统计高收入者的CPI,但却需要另行统计低收入者的CPI,因为低收入者的生活需要政府来兜底保障,政府需要真实、准确了解物价上涨对低收入阶层的实际影响,谨防被问题并不算严重的CPI平均数据所影响,以致对低收入人群救助不力或不及时。统计低收入者的CPI,需要根据低收入者的实际消费结构确定权重,比如低收入者的食品支出比重可能达到50%,其CPI统计就要提高食品权重;再比如低收入者的娱乐消费支出较少,其CPI统计就要降低这方面的权重。我想北京市统计局正是这样做的,因此统计出来的低收入阶层CPI才高于平均CPI。
  低收入阶层CPI里包含着政府直面现实的态度,更包含着政府关怀民生的诚意,正如北京市统计局有关负责人所言,低收入阶层CPI将成为制定低保标准、低收入人群补贴的依据。低收入阶层CPI涨幅高于平均CPI涨幅,意味着政府需要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的补贴力度,提高低保标准,将更多深受结构性通胀影响的人群纳入低保、补贴范围。这同时意味着政府的责任更大了,任务更重了,而政府这样做,不仅是民生关怀的需要,更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从这个角度看,也许每个城市都应该有单独的低收入阶层CPI。北京市已经带了一个好头,愿更多城市效仿之。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公布低收入阶层CPI凸显政府民生关怀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