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不离身的照相机,360多个村庄的奔波,400多份贫困孩子的档案。河北省曲阳县农民摄影家刘向阳25年来始终关注着山村里的孩子们——
图1:刘向阳(中)给贫困孩子送来学习用品
图2:刘向阳始终将镜头对准山村的孩子
■本报记者 李 建
2月2日,农历除夕,家家户户都忙着辞旧迎新,一个背着照相机的中年汉子行走在河北省曲阳县的山间小路上。这个人就是自学成才的农民摄影家刘向阳,他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记着18个贫困孩子的档案,他要把摄影爱好者们前两天捐助的6000多元钱,逐一送到这些孩子家中。为了完成这项工作,他已在寒风中奔波了两天。
记者了解到,25年来,刘向阳跑遍了曲阳县360多个村庄,拍摄了数万张照片,为400多名贫困孩子建立了档案。他用自己微薄的收入资助了108个孩子重返课堂,并通过网络传播摄影作品募集社会捐款,让300多个失学、患病儿童得到及时、有效救助。近日,记者前往曲阳县采访了刘向阳。
摄影可以帮助人
“摄影可以帮助人。”身材魁梧、憨厚朴实的刘向阳对记者说,当年他用拍照的方式第一次帮助一个孩子时,就产生了这样的念头。那是1986年秋天,19岁的刘向阳背着照相机来到曲阳县最北部的西良峪村,一个七八岁的失学儿童李伟引起了他的注意。当时,李伟的父亲在几年前死于车祸,母亲改嫁他乡,李伟跟着没有经济来源的奶奶生活,无钱上学。
了解这些情况后,刘向阳的心被刺痛了,他给祖孙俩拍了几张照片,并送到了曲阳县团委。在曲阳县团委的帮助下,李伟很快被安排进一所学校读书,并免去了学杂费。“从那时起,我就有了一个信念——摄影能帮助人。从那次开始,我就经常在山里转,想帮更多的孩子。”刘向阳说。
这件事让刘向阳认识到,用照相机记录那些贫困孩子的生存状态,让更多的人通过照片了解情况并给予帮助,是体现自己摄影价值的一个好方式。“我总觉得山里有那么多孩子在等着我,假如我能拉他们一把……”此后25年的持续付出,刘向阳也有疲惫的时候。“每当这个时候,这个‘拉他们一把’的念头就会从心底冒出来。”刘向阳说,“我觉得这是我心里的一个的情结。”
“假如有人能在我辍学的时候拉我一把,让我完成学业,也许我早就实现了当摄影记者的梦想。”刘向阳说。17岁时,因贫困辍学的刘向阳外出打工。半年后,他回到家乡,到县城的一家照相馆打零工。期间,他学会了照相、冲印照片。两年后,刘向阳用父亲借来买牛的钱买了一架照相机,只身在县城闯天下。“农村的孩子苦就苦在没有文化,只有知识才能让他们改变命运。”切身的经历让刘向阳坚信,帮助贫困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圆他们的读书梦。
多帮一个就多一份希望
曲阳县的365个村,大部分村干部都留有刘向阳的的手机号码。只要村里有需要帮助的孩子,他们就会联系刘向阳。一接到电话,刘向阳就会尽快赶到村里,为孩子拍照建立档案,想方设法求得社会各界的救助。“多帮一个孩子,就多一份希望。”凭着这个信念,无论处境多艰难,刘向阳都没有停止过自己的脚步。“50多公里外的山村,一走就是一个月,渴了喝口山泉水,饿了到农民家帮着干杂活,大爷大娘招待吃顿饭,然后,我一个个学校去了解有没有孩子需要救助……”刘向阳说。
那时候,在很多人眼里,刘向阳放着种地挣钱的事不干,乐此不疲地义务地帮人拍照,完全是个怪人。刘向阳对此不予理会,默默地坚持着,把拍好的照片尽可能送到媒体以及县团委、县妇联等部门。从1986年秋天通过摄影作品救助第一个孩子到现在,刘向阳自费为曲阳县贫困孩子拍摄了1万多个胶卷,数万张照片,其中有200多张发表在国家级、省级媒体上。这些照片感动了不少好心人,照片上的孩子因此得到了帮助。
2002年,刘向阳接触到了互联网,认识到了网络的力量。此后,他把一个贫困家庭患病孩子的照片和档案发布到某摄影论坛上,迅速得到全国各地摄影爱好者的响应,短短10天,募集到两万多元善款。从此,刘向阳又多了一个帮助孩子的平台。
2005年,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的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即免除学杂费、免除课本费、对住宿学生补助住宿生活费,不再有孩子因为学费上不起学了。但为了这些孩子在学习期间能维持基本生活,刘向阳仍在四处奔波。刘向阳的行动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2002年,曲阳县委宣传部破格聘他为新闻科摄影干事。2006年,刘向阳被评为“感动河北十大热心人物”、第三届全国百位公益楷模。今年,刘向阳入选新华网“感动中国十大网络人物”候选人。
想建一个“爱心之家”
“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改变命运的机会,更多的还是爱与希望。”刘向阳告诉记者,多年助贫经历中让他感到最难以接受、最痛心的,不是人们的误解,而是受捐助的孩子中途退学打工挣钱去了。这在刘向阳帮助的孩子中,几乎占到了1/3。“这些孩子的监护人要么体弱多病,没有精力教育和照顾孩子完成学业,要么就是认为上学没用,不如让孩子早点挣钱。”刘向阳说。
这一现象让刘向阳认识到,在这些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了学知识,还需要有一个健康、完整的家庭,需要一些能够时时关心、指导他们的人。由此,刘向阳萌发了建一个“爱心之家”的想法。“我是孩子们的爸爸,我妻子就是他们的妈妈。每天,孩子们上学后回到家中,大家坐在一起吃饭,聊天。每个孩子在这个家里都能感受到爱和温暖。”刘向阳设想着租一块场地,建几间宿舍,把没人管理或家境困难的孩子接来,照顾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成长。
目前,刘向阳正在向有关部门咨询建“爱心之家”的相关手续。谈到这些,这个憨厚、不善言辞的曲阳汉子眼睛亮了起来。“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希望更多爱心人士加入到帮扶行列,使更多因生活贫困、重病而失学的孩子能健康、快乐地生活。”刘向阳说。他还想办个摄影班,多带几个徒弟,把自己多年来的拍摄心得传授给他们。他希望徒弟们能像他一样,把镜头聚集在山村里的孩子们身上。“如果有一天,我拿不动照相机了,就由他们去拍照。如果有一天,所有的孩子都摆脱了贫困,那就用他们手中的照相机记录山区教育的变化,记录孩子们的幸福生活。”刘向阳说。
(本文图片由刘向阳提供)
●相关链接
刘向阳大家谈
■高成亮(曲阳县孝墓乡中孝墓村小学校长):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不容易的是25年坚持做好事。刘向阳给贫困孩子捐助多少钱并不重要,关键是他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种下一棵 “我长大后也要帮助别人”的信念之树。
■陈兴楠(高中学生):曾经在街头卖菜的我,是在刘向阳叔叔的帮助下才重返校园的。今年我就要参加高考了。无论将来怎样,我都要和刘向阳叔叔一样,做一个帮助别人的人。
■郭先生(某媒体记者):刘向阳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所谓门槛,过不去是槛,过去了就是门。战胜命运波折的人,值得肯定,同时竭尽所能为他人开启一扇门的人,更值得敬佩。 (李 建/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