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防震应急用品▲北京一处应急避难所的详细标识◆在北京一家公园内,人们在起震车上学习地震来临时如何保护自己。
董芳忠/摄
编者按:在自然灾害面前,生命变得极为渺小,转瞬即逝。我们虽然无法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但可以通过防灾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日本民众在此次世纪强震中表现出的镇定和有序令人钦佩,在防震减灾教育方面,他们走在了世界前列。而我国也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之一,虽然自汶川地震发生后,国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有了很大提升,但一些地区的防震减灾教育,仍只停留在走形式的层面上。其实,防震减灾教育面对的考官是无情的大自然,在它面前人人平等。因此,只有真正将防震减灾教育落到实处,才能让人们在灾难面前保持尊严,将生命和文明延续下去。
■本报记者 姚 敏
时下樱花尚未开放,而这个春天对于热爱樱花的日本人来说,注定是惨烈和冰冷的。“3·11”日本大地震吸引了全世界人们的目光,而让世人震惊的不仅是地震史上鲜有的9.0级地震和强烈海啸夹击所造成的重大损失,更有天灾面前日本民众展现出的异常镇定、沉着和高度的秩序。
旅日华人印证日本防灾意识强
“镇定对待灾难,除了日本人精神层面的因素外,也跟日本人防震减灾意识强、政府防震水平高密切相关。我所在的公司有一间屋子放满了饼干、水和方便面,公司每年进行两次地震演习。”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旅日华人周先生目前在日本东京附近的一家公司工作,他在回复记者邮件时介绍,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家,全社会都大量进行防震减灾宣传,由于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临震经验,所以在地震发生时,日本人很镇静。
在日本横滨生活了8年的刘和平向本报记者的介绍印证了周先生的一番话。“在日本生活,需要习惯和适应的变化之一就是对震情见怪不怪。”她以开玩笑的口吻介绍,在这块经常晃动的岛屿上,用“久经沙场”来形容日本人面对地震时的心态,一点也不为过。她表示,在日本生活期间,亲身经历了日本地震的活跃和频繁,“每年三四级的震情都会发生四五次,有时赶上夜里地震,我都会本能地用手护住女儿头部。”“对日本国民来说,防震意识深入人心,地震演习是家常便饭。”刘和平说,日本各地设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地震博物馆和地震知识学习馆,并免费向市民开放。馆内有模拟的震动平台和火灾烟雾走廊,供人们亲身体验。社区组织也会经常进行防震训练,居民们都很清楚所住居民楼的防灾紧急通道位置;居家布置时,易倒易碎物品通常不会搁置在无遮挡的地方;家里没人时人们习惯关闭燃气总阀。
“日本幼儿园每个月都有防震演练。出现震情时,首先要记得关灯,然后排队有序下楼,不要挤,不能坐电梯。”刘和平6岁的女儿用稚嫩的童声这样告诉记者。刘和平说,日本防震工作做得很细致,幼儿园每个班都有一个大防灾包,里面有饼干、清水、挖土的手套、保暖型雨衣等必备用品和求生物资。孩子们进入学校后会经常进行练习,以便地震时能够尽快地将身体藏到课桌下。日本许多公司还会给每名职员配备防灾包且定期更换,就放在职员桌子下面。
我国防震教育处于两难境地
我国的防震减灾教育和宣传开展情况如何?上周记者辗转找到中国地震局有关部门的电话,但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宣传教育处的赵先生婉拒了采访。记者表示,也可由专家介绍情况,赵先生称这要请示上级,如有消息会回电。但截至发稿时,记者仍未得到相关回复。
随后,记者找到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该所科研处刘处长坦言:“和日本相比,我国的防震减灾教育和宣传开展得还远远不够。”刘处长介绍,事实上我国也是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之一,除了近年来公众较为了解的地震灾害外,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在一些地方也时有发生。“加大减灾宣传日益紧迫,这方面我们和日本的差距隔了几代。”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灾害防御学会副秘书长、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高建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此极为担忧。“从1900年至今,我国因地震死亡的人数占全球比例的21%,而日本仅为6%。”高建国认为,地震是群灾之首,作为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事实上我国应比日本更加重视在防震减灾方面的宣传和教育。
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曾经向外界道出,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处于两难境地,其原因是:一方面,加大宣传容易造成社会公众的恐慌,但如果不宣传又会给我们带来惨痛代价。对此,陈建民为记者举了个例子:1994年台湾海峡发生7.3级地震,波及到福建、广东。漳州震感强烈,漳州的一些学校由于平时重视防震教育,学生具备一定知识,地震时没有慌乱,老师组织学生有序疏散,几乎没有造成什么损失。而在距离震中更远的广东某地,由于学生缺乏常识,地震发生时惊慌失措,很多学生拥挤踩踏,有的情急之下跳了楼,结果造成数百人受伤,3人死亡的严重后果。
提高群众防震意识任重道远
“日本的防震教育和宣传已做到极致,不仅令人感慨更令人感动。”高建国认为,这些年我们也在开展防震减灾教育,但应景式、浮在面上的情况更多,内容和形式也做得很粗,有的甚至将宣传需要的投入视为当地GDP增长的拦路虎。高建国表示,汶川地震后,许多人已经知道防震教育的重要性,但到现实层面,一旦发生意外状况,是否每个人都能做出科学应对?只怕回答未必乐观。“现有地震教育过于粗枝大叶,许多还停留于简单说教阶段,教育形式最为生动的宣传挂图也难觅踪影。”“广泛普及相关知识,全社会高度重视是大前提,宣传不充分才会乱人心,最近国内群众抢购碘盐就是一例。”一些专家表示,目前当务之急是教育、地震主管部门对减灾教育真正重视起来,并将其纳入小学、中学课堂,各机关、企业也要积极行动,此外媒介急需在全社会大量进行相关宣传。
生命的答卷从来没有补考的机会,进一步全面提高我国民众的防震意识仍任重道远。
●相关链接
世界多国设立“防灾日”
针对全球自然灾害损失日趋严重的现实,1989年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将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确定为“国际减灾日”,旨在唤起国际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敦促各国政府把减轻自然灾害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
在设立“国际减灾日”的同时,许多国家也都设立了本国的防灾减灾主题日,推进相关工作。如日本将每年的9月1日定为“防灾日”;韩国自1994年起将每年的5月25日定为“防灾日”;印度洋海啸以后,泰国和马来西亚将每年12月26日定为 “国家防灾日”;2005年10月巴基斯坦发生7.6级地震后,巴基斯坦政府将每年10月8日定为“地震纪念日”等。
我国汶川地震后,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的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我国设立“防灾减灾日”,一方面是顺应社会各界对我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将自然灾害损失降到最低。设立“防灾减灾日”将使我国相关工作开展得更有针对性、更有效。 (姚 敏)